國的對手。
這都是秦軍用鐵和血贏得的榮耀!
秦異人在秦軍營地裡逛了三天,收穫頗多,對秦軍更加了解。
然而,三天後,王陵把秦異人請到中軍大帳,道:“公子,我已安排好了,我會派人護送公子回咸陽。”
“回咸陽?”秦異人才不願意呢,他還沒有立功呢。
此時回咸陽自然不是問題,問題是沒有立功,沒有功與名雙收,於他登上秦王之位不是太有利。眼下這場邯鄲之戰,就是秦異人的良機,他要趁這機會立功,絕對不能回咸陽。
“將軍,我想留在軍中,可否?”秦異人問道。
“公子,按照秦法,軍中不得留無用之人,還請公子見諒。”王陵搖頭,拒絕了秦異人的要求。
不是王陵要趕秦異人走,實在是秦法森嚴,軍法更嚴,軍中不留無用之人,秦異人雖是天下第一名士,卻不通兵道,更不是秦軍士卒,不得留在軍中。王陵能讓秦異人停留三日,已經很不錯了。
………【第三十三章 異人獻計】………
秦異人拒絕秦昭王之命,留在山東之地,想要立下軍功再回秦國,並不是憑空想象,而是有著很大的把握。
因為他當知道邯鄲之戰的最大變數,是信陵君“竊符救趙”,這是秦軍攻打邯鄲失敗的根本原因所在。
邯鄲之戰異常慘烈,能與之相比的戰爭,放眼整個人類歷史上也不多見,後人以為可以與“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相提並論。
在秦軍強大的攻勢面前,趙國死傷慘重,都快堅守不住了。趙國向列國求援,秦王發出國書,放了狠話,誰敢救趙國寡人就滅誰,如此一來,韓、齊、楚、魏、燕五國雖然有心救趙,卻是不敢付諸行動,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趙國孤軍奮戰。
魏國更是發了二十萬大軍,想要救趙,接到秦昭王的國書後,魏王嚇破了膽,下令晉鄙坐山觀虎鬥,不要參戰。
邯鄲之戰,秦國戰敗,問題就出在這二十萬魏軍。
信陵君眼看著邯鄲難保了,他決定鋌而走險,命人從魏國王宮偷出兵符。然後,信陵君再帶著朱亥進入魏軍大營,命朱亥擊殺了晉鄙,奪了魏**權,率領魏軍殺來,打了秦軍一個措手不及,邯鄲之圍遂解。
秦軍戰敗的訊息一傳開,天下譁然,趙國趁機合縱,裂土割地,請求五國出兵,五國遂發兵相助,信陵君統六國聯軍追擊秦軍,六國聯軍齊壓函谷關,秦軍不敢東進。
秦異人留在邯鄲,不回秦國,就是想要阻止信陵君“竊符救趙”。只要信陵君不能統領魏軍殺來,秦軍就會戰敗,很可能攻下邯鄲。
若秦異人能夠幫助秦軍攻下邯鄲,滅了趙國的話,那就是奇功一件,會讓秦異人的名望大漲,他要登上秦王之位就更加容易了。
為此。秦異人已經趁著散合縱的機會,布了兩手暗棋;一手是利用劇辛急於建功,想要成為第二個樂毅的心理,要燕國攻擊趙國,牽制趙國;二是利用後勝想當丞相的心理,要齊國出兵攻打魏國。
有了這兩手暗棋。即使信陵君竊救成功。也未必救得了趙國。
更別說,秦異人還會專門針對信陵君作出一系列的佈置,可以說,只要秦異人留在山東,就有大把大把的軍功,他當然不願回秦國。
“無論如何,一定要留下來!”秦異人聽了王陵的話,暗中告誡自己。
“請問將軍,我要如何才能留下來?”秦異人衝王陵問道。
“嗯!”王陵眉頭一挑。微一凝思,道:“若公子執意要留在軍中,除非有君上旨意。”
這話雖是有理,明顯行不通,秦昭王不可能讓秦異人留在軍中的,他一定會召秦異人回國。秦異人問道:“除此以外,還有別的法子麼?”
“公子,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要君上下旨,讓你留在軍中學習兵道。”蒙驁忙為秦異人出主意。
秦國的王子王孫留在軍中學習兵道之事不乏先例,秦武王就是最好的例子。若能得到秦昭王的旨意的話,這自然是好。問題是,秦昭王不可能同意。
“真沒辦法了?”秦異人再問一句。
“真沒辦法了。”王陵雙手一攤,道:“公子,你是知道的。秦法森嚴,軍法更嚴,我們不能違軍法。”
“我不是要讓將軍為難,我是想問將軍,若我有辦法讓你攻破邯鄲的話,我可否留在軍中?”秦異人問道。
“……”
秦異人之言很是篤定,然而,王陵、蒙驁、桓齮,以及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