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餘。
綜觀奧巴馬的競選經歷,不能不說是多方面因素的完美結合。從環境來看,2002~2004年,在經歷了與拉什競選的失敗之後,奧巴馬吸取教訓、韜光養晦,努力以自己在伊利諾伊州議會的突出表現來挽回自己的形象。此舉收效甚巨,奧巴馬在州議會推動完成了多個法案的立法工作,小有名氣的他開始獲得同事與民主黨黨內人士的讚許。當就自己的競選意願徵求他們的意見時,奧巴馬意外地發現自己原來頗受歡迎。恰好這時候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黨派競爭愈演愈烈,誰能在參議院踢掉共和黨人誰就能在民主黨內樹立威信。在這種情況下,黨派鬥爭很容易沖淡黨內矛盾,某些黨內競爭所慣用的手段和話題一下子沒了用武之地。對於處於弱勢的人來說,“團結一致對外”總是一步冠冕堂皇的“緩招”。對於整個民主黨來說,不管有沒有經驗,不管膚色如何,只要能把共和黨拉下來就是黨的好同志!這種混戰場面當然是常常被詬病為“經驗不足”的年輕黑人奧巴馬所希望看到的。他能以黨內積極分子的身份投入到其中而不必遭受類似“不自量力、野心勃勃”的黨內指責。在競爭環境公平的條件下,奧巴馬勝算就大了不少,畢竟他從政記錄良好,沒有什麼對手可以利用的弱點,對手們拼得彈盡糧絕、奄奄一息之時,就是他橫空出世之日。
正如上面所講的那樣,步入美國政壇的敲門磚是競選,要在競選中勝出就必須瞭解競選的規則。2000年奧巴馬挑戰拉什的競選失敗從一定程度上講是無視民主黨內選舉遊戲規則的結果。民主黨內的資深黨員、政治名流都是既得利益者,如果每個初出茅廬的晚輩都去挑戰老前輩的位置豈不亂套?這不僅會威脅到這些人的既得利益,更有可能影響民主黨內的政治默契和苦心維持的生態環境,奧巴馬若非有天大的本事,難逃黨內阻力。可貴的是,他後來很好地吸取了失敗的教訓,2004年參選伊利諾伊州國會參議員,與其說是奧巴馬的個人魅力發揮了巨大作用,莫如說是他巧妙地利用了黨派鬥爭。在黨派鬥爭成為主要矛盾的情況下,黨內阻力就會相應地減小。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奧巴馬的競選團隊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大衛?阿克塞羅德憑藉優秀的競選組織才能使奧巴馬的競選工作順利展開,他為奧巴馬製作的電視廣告後來被業界稱作經典。從奧巴馬的國會參議員競選到後來民主黨預選乃至美國總統競選,奧巴馬身後的競選團隊不斷擴大,招攬了不少知名的競選專家和重量級新生代寫手。沒有他們的工作,奧巴馬充其量只能算一個技藝高超的劍客;有了他們,一個承載了許多人夢想的希望才得以趨於實現。
再看奧巴馬的運氣。從古至今,凡成大事者皆有三分“詭運”,從美國的華盛頓到巴頓,從中國的劉邦到劉備,無一不是有點“神來氣旺”的味道,奧巴馬在這一點上很有相似性。試想一下,若不是愛麗絲?帕爾默、布萊爾?豪爾、傑克?萊恩等人“自斷筋脈”,奧巴馬何能順利勝出,一路奏凱?(就連民主黨人自己都承認,奧巴馬和共和黨的競爭並沒有遇到太大的挑戰)若沒有2002年的兩黨鬥爭,以及美國政治僵腐的大環境,奧巴馬這顆嫩芽什麼時候才能出頭?若非遇到了大衛?阿克塞羅德以及後來組建的優秀競選團隊,奧巴馬單打獨鬥能撐多久?若當年民主黨大佬沒有相中奧巴馬,讓他在全國代表大會演講,這位新生代政客的聲譽能否提高得如此之快?有人說奧巴馬是政治投機者,客觀地講,奧巴馬的“政治投機”能力還需要加強,但是他的運氣真的是一點都不差。
適宜新人嶄露頭角的政治環境、對選舉遊戲規則的良好把握、團隊協作和不錯的運氣這四個因素之後才是奧巴馬個人能力發揮的舞臺。兼有黑白血統,讓他談及種族問題時可以直言不諱;受過精英教育,白人中上層賞識他;做過社群義工,下層民眾信任他;有勤勉的議會立法記錄,選民支援他。要論可選性,奧巴馬可能略輸兩黨多位對手,但美國的政治機器可以給這個年輕人在總統位置上成長的機會,美國人負擔得起這個希望的代價。這一切結合在一起,讓奧巴馬似乎成為了一個必選項。
三、撥雲見日:我為一個更完美的聯邦而來(1)
2004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之後,奧巴馬就成為了媒體紅人,被圈內政治記者看好,認為他參選總統是遲早的事。但是直到2005年1月,
“總統”這一職位在奧巴馬看來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奧巴馬年輕得讓自己都覺得沒什麼底氣。可就在這個時候,一系列對美國的“利空訊息”,反倒成了奧巴馬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