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小事在海爾人看來是“影響發展趨勢的小事”,張瑞敏稱讚執行總裁楊綿綿就很善於抓事關全域性的“小事”。透過一個很容易操作的模式,把“小事”變為大局面:當海爾老總們在北京商場的海爾專櫃上具體過問某些事的時候,一些同行業的老總說,“你們都做到這麼大的老闆了,還抓這麼細小的事,真是不可思議。”張瑞敏回答:“企業管理中我信奉這麼
一句話:每天只抓好一件事等於抓好了一批事,因為每一件事都不是孤立的,抓好了一件事會連帶著把周圍的一批事都帶動起來。”
海爾原冰箱二廠一干部上班打瞌睡,張瑞敏抓住這件事處罰了他,震撼了集團幹部。張瑞敏認為,他的事反映了當時幹部中一種普遍的思想傾向,覺得企業發達了,日子好過了,多少有些驕傲自滿的情緒:企業發展到今天,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即使工作中出點毛病,也不能像過去創業時那樣懲罰了,抓毛病就要抓帶趨向的毛病,幹部中這樣的風氣滋長下去會非常危險,張瑞敏拿這件事開了刀,以威懾整個集團的幹部。這種趨向性的問題應該是領導人緊抓不放的。
這樣的小事在海爾往往會成為一件大事的突破口。
1997年,《海爾人》記者在剛搬進海爾園一個月的洗衣機公司,發現三樓女洗手間的衛生紙盒被加了一把鎖,問清潔工為什麼這樣做,回答說:“員工素質太低,不加鎖,紙就被人拿跑了!”於是記者發表文章《誰來“砸開”這把“鎖”》,文章分析道:這一鎖暴露了兩方面的問題,
一是員工觀念、素質亟待提高。上鎖,這很簡單,但這鎖能提高員工素質嗎?衛生紙可以鎖,其他問題呢?二是因為管理者頭腦中有一把“鎖”:放棄了最艱苦的工作——教育員工、提高員工素質,沒有把教育人當作“長期作戰”的戰略來部署。文章希望管理者能從頭腦中“砸開”禁錮自己思路的這把“鎖”!文章的發表,立刻引起了反響,集團上下展開了一場“千錘重叩砸開這把鎖”的大討論。有人說:“洗衣機公司的客觀環境得到了改造,主觀
世界也必須改造。用鎖是改變不了員工的主觀世界的。鎖,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使員工產生逆反心理,結果只能適得其反。”有人說:“
衛生紙盒加鎖鎖住了觀念,鎖住了員工素質再提高的契機。”洗衣機公司的許多員工對衛生紙上鎖表示了憤慨,他們說員工的素質並不像管理者想像得那樣,到了衛生紙非得上鎖的地步。
集團大抓此事,讓所有員工參與討論,反思一下自身的素質狀況:生活中的鎖開啟了,頭腦中的“鎖”呢?
以小見大,以小帶大。海爾的這種做法充分說明了小事的作用,說明了工作中無小事。任何小事都不是孤立的,都和大事聯絡在一起。小事是大事的組成部分,包含著大事的意義。做好小事是完成大事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對工作中的小事絕不能採取敷衍應付或輕視懈怠的態度。很多時候,一件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者一個毫不起眼的變化,卻能實現工作中的一個突破,甚至改變商場上的勝負。所以,在工作中,對每一個變化,每一件小事我們都要全力以赴地做好。阿基勃特是美國標準石油公司的一名小職員,他在出差之中,每一次住旅館都會在自己簽名
的下方寫上“每桶標準石油4美元”的字樣,連平時的書信和收據也不例外,簽了名就一定要寫上那幾個字。因此,他被同事起了個“每桶4美
元”的外號。漸漸地,他的真名倒沒有幾個人叫。
公司董事長洛克菲勒先生聽到這件事後十分驚奇,心裡想:“竟有如此努力宣傳自己公司聲譽的職員,我一定要見見他。”於是,他邀請阿基勃特共進晚餐。後來,洛克菲勒先生卸任後,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長。在簽名的時候,署上“每桶標準石油4美元”,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嚴格來說,它不在阿基勃特的工作範圍之內,但他全力以赴地一直堅持著,並把它做到了極致。儘管遭到了許多人的嘲笑,他也沒有放棄。
在嘲笑他的那些人中,肯定有不少人的才華和能力在他之上,可是最後,只有他成了董事長。
很多人輕視小事,認為小事不值得做,因此為自己的工作留下了隱患。
工作中無小事。所有的成功者與我們一樣,每天都在對一些小事全力以赴,惟一的區別是他們從不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是簡單的小事。
《細節決定成敗》裡有這麼一句話:“把簡單的招式練到極致就是絕招。” 細微之處見精神。有做小事的精神,才能產生做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