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味。
湯鍋中放入適量靈水,大火燒沸放元宵,煮到元宵逐漸浮起湯水沸騰時,再倒入少許靈泉水,繼續用大火煮到元宵再次全部浮起。
糯米香和餡料香氣充斥著小小的茅草屋,待盛出一碗,武夏至手快的往嘴裡塞了一顆。
“別!”武暖冬提醒晚了,燙的武夏至張著嘴巴死活不肯把元宵吐出來,邊吸溜邊叫道,“好吃,真好吃!”
四個孩子一人盛了一碗,連湯都沒放過,武夏至給程家和老村長送了幾碗,程子境、程管家和老村長讚不絕口,要不是武夏至再三提醒不要多吃怕粘胃,那幾碗老村長險些一個人吃個空。
剩下還有不少,武暖冬給宋家兄弟和三個做飯的大嬸送了兩碗,其它的分給了幫工的村民,村民頭一次吃這麼新鮮的東西,連湯水都不可多得的鮮美,差點把舌頭吞進肚子。
“沒想到這元宵這麼受歡迎!”武行舟眼睛亮亮的。
武秋止贊同的點點頭,“行舟哥,你是想燈會上賣吧?”晚上就是燈會第一天,到時各族小吃匯聚,相較來說,還是漢族的美食更受歡迎些(漢族人佔此地一半人數,吃的多自然賣的多),更何況元宵甜而不膩又能管飽,美味的食物是不分民族的。
既然哥哥們有自力更生的心願,武暖冬不會隨意打擊,陪著興沖沖的哥哥們下午到鎮上買食材去了。
ps: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我都愛吃~
第四十三章、擺攤
五斤糯米粉配一斤餡料加其它輔料,成本不到280文,可以做二百五十個元宵,一碗十個元宵成本才11文。
桌椅板凳可以租用酒館、飯鋪的,碗筷需要現買,便宜的碗筷10文一副,二十副共200文,能夠長久使用不算虧本。
四兄妹做了兩大鍋,趕驢車到了鎮上後發現很多攤位都擺好了,花燈亮了小半天,遊人多的好地方都被佔了,最後他們在一家稍偏僻的小酒館前擺了攤,交了100文的佔地費用和桌椅租金。
攤位擺好,上鍋加水,湯水是稀兌的靈氣水,水一熱就有一股淡淡的誘人香甜,再把元宵放下去,香味即刻沖鼻,不用四個孩子吆喝,來來往往的人群就開始東張西望的找了過來。
“小娃,這是什麼?多少錢呀?”一個外地商客先來打探,他們走南闖北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
“這是團圓的元宵,上元節該吃團圓的元宵!一碗30文,便宜管飽又好吃嘍!”武夏至是四個孩子裡臉皮最厚膽子最大的,大聲的回答著。武行舟那裡正好撈出一碗元宵,白粉團似的麵糰配上暗紅色的木頭碗筷在霧氣濛濛的湯水裡飄飄蕩蕩,瑩白透亮像是上好的大顆珍珠,煞是好看勾引人食慾。
武行舟補充道:“這裡是三種餡的,有芝麻、紅薯和水果西瓜的。”
“聽著挺新鮮,還不貴,給我一碗嚐嚐!”客商一屁股坐下,“三種混合一起行嗎?”
“行!”武行舟動作麻利的端上一碗。
有一就有二,一會兒功夫三張小桌坐滿了人,聽著食客們不停的說好吃,燙嘴也停不下口,咬破滑嫩的糯米皮餡料唇齒留香,甚至覺得吃完以後滿身的疲勞都散去了。片刻,僅憑空氣裡殘留的香氣又招攬了不少人,哪怕站著吃也不離開。尤其是小娃娃們,更是喜歡的不得了。
武暖冬收錢,武行舟煮元宵,武夏至和武秋止洗碗筷,熱火朝天的忙碌著,一個半時辰不到200碗元宵賣光了,成本加上租金是2620文,淨賺3700文。
3兩700文對於武暖冬來說雖不多,卻是哥哥們第一次親手賺的。
三個哥哥異常高興,拿著錢去糧店鋪買了食材回來,晚上包好,準備第二天燈會開市早早過來賣。
武暖冬已經被一堆堆銅板搞暈了腦袋,看著途中的花燈更覺得耳鳴目眩了。
驢車早先寄存在城門口,武行舟抱著武暖冬,見她打不起精神,趕緊招呼著揹著大包小包的武夏至到前面的鋪子買小吃回來。
武夏至把東西交給武秋止,屁顛顛的買回了四份面繭和炸糰子。武暖冬掙扎著要下來,武行舟不讓,喂她一口自己吃一口,“暖暖乖,人多,哥抱著不擠。”
武暖冬沒轍,只能接過小吃負責餵食兩人。
炸糰子是軟麵包棗餡油炸,其實就是現代外皮改用糯米的炸元宵。
所謂面繭就是肉餡或者素餡饅頭,個頭不大,沒什麼特別新鮮的,不過裡面塞著紙籤全是吉祥話。據說是都城的富貴人家和官宦人家流傳下來的習俗,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