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2 / 4)

小說:開國大土改 作者:孤悟

查三代”的唯成份論傾向等。

不久中央發現了這些錯誤傾向並進行了糾正。1947年12月,毛澤東作了《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把官僚資本主義和民族資產階級工商業嚴格地加以了區別,規定土地改革消滅封建主義的任務必須與保護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聯絡起來,以建立新*主義革命的統一戰線。1948年1月,任弼時作了《土地改革中的幾個問題》的報告,對土地改革的方針、政策作了全面、正確的闡述。1948年4月1日,毛澤東在晉綏解放區幹部會議上的講話進一步提出了“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這一土地改革的總路線和總政策,保證了土改的順利進行。

這一時期,*中央研究了新老解放區土地改革的經驗教訓,由毛澤東在陝北米脂縣楊家溝起草了《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黨工作》指示的草案。1948年5月,陳毅、粟裕、李雪峰、薄一波等到河北同毛澤東全盤研究了中原地區的工作。為了準備解放軍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國,重新考慮了新區工作策略,決定“利用抗日時期的經驗,在解放後的相當時期內,實行減租減息和酌量調劑種子口糧的社會政策和合理負擔的財政政策……,而不是立即實行分浮財、分土地的社會改革政策”。同時,毛澤東向*發電對新解放區農村工作的策略問題提出具體要求。

5月25日,*中央向全黨正式下達了《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黨工作》的指示,對1948年秋、冬兩季的土改和整黨工作做出具體部署:要求自1948年9月到1949年3月,在各中央局和分局所劃定的沒收和分配封建土地的地區,要依次完成鄉村情況調查;按照正確政策實行初步整黨,由上級派到鄉村的工作團或工作組,團結當地黨支部內的一切積極分子和較好分子,共同領導當地的土地改革工作;組織或改組或充實貧農團和農會,發動土地改革鬥爭;按照正確標準,劃分階級成份等10項工作。

第四章 開國前中共的土改歷程(30)

5月25日的指示還明確指出,只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的地區,才能劃入土地改革工作範圍:第一,當地一切敵人武裝力量已經全部消滅,環境已經安定,而非動盪不定的游擊區域。第二,當地基本群眾(僱農、貧農、中農)的絕對大多數已經有了分配土地的要求,而不只是少數人有此要求。第三,黨的工作幹部在數量上和質量上,確能掌握當地的土地改革工作,而非聽任群眾的自發活動。如果某一地區,在上述三個條件中,有任何一個條件不具備,即不應被列入當年土地改革的範圍。根據這個指示,各解放區的接敵區域和大部分外線新開闢的解放區,1948年秋都不進行土改。

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經過4年的減租減息和土地改革,到1949年上半年,東北、華北、西北及華東的山東、蘇北等老解放區及其包圍的小塊新區,土地已基本平均分配,封建土地佔有制度已經被廢除;地主作為一個階級已被消滅;在中原等新解放區已透過減租減息,削弱了封建土地制度。

在擁有2.7億人口,面積約230萬平方公里的解放區(內蒙古自治區和華南不在內)中,已經完成土地改革的地區約有1.51億人口,約佔當時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農業人口約1.25億,即1億多農民透過減租減息和土地改革,從地主和舊式富農手中獲得近2500萬公頃(約3.7億畝)的土地和其它果實。

獲得土地的農民當中,90%左右是貧農和僱農。同時中農也普遍獲得了利益。一部分少地的中農分到了土地,其戶數約佔得地戶的10%,佔中農戶數的30%,如太行地區中農所得土地佔全部分配土地的20%左右。在土地較集中、佃農較多的地區,還超過這一比例。分配土地以外的其它財產,得利的中農一般佔得利總戶數的15%,佔中農戶數的50%以上。所有農民都透過土地改革免除了地主富農所轉嫁的負擔和壓迫,獲得*權利。土地大體平均分配以後,農村人均佔有了3—8畝土地及其它生產資料,同一地區各階層之間土地的數量和質量大體平均,農業勞動者和土地直接結合,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

在土地改革中,億萬獲得土地、糧食、房屋的農民,為了保衛翻身果實,以“保田參軍”為口號,到處掀起參軍熱潮,風起雲湧般加入解放軍。華北區自日本投降至全境解放,有近百萬農民參軍,其中太行區全區平均參軍者已達全人口的4%,少數高的地方達8%。1949年初,太行區在10天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