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妃說話聲輕柔似水,可是卻像一粒石子投入湖心,帶起陣陣漣漪。
大太太、三太太都覺得身子一涼,有種失了主心骨的感覺,甚至感覺到周圍人看她們的眼神都不對了,臉上從容的笑也開始變的勉強了起來。
那些貴夫人開始三三兩兩的低聲交談,有在談論王爺離開後,鎮國公的爵位花落誰家的,國公府前景如何,也有惋惜覺得王妃傻的,與爵位比起來,一點錢算的了什麼,眼皮子太淺。
也有不贊同的,覺得王妃的選擇是最中肯的,二少爺雖然是嫡出,可大少爺才是正兒八經的嫡子啊,當年為了救大皇子被遺棄,流落在外十幾年,如今回來了,爵位不給他,說不過去啊,王妃是賢良之人,才主動讓出爵位,按理來說,那些錢大部分都該世子繼承的,能給四分之一給二少爺已經很寬厚大量了。
王爺這樣做,在大家看來是對兩個嫡子做的很公平,可是對世子來說,哪有公平可言,不怕寒了世子的心嗎?
不過對於王爺的難處,捫心自問,她們做的未必比王爺好,好歹王爺這樣做能免了兄弟間矛盾,甚至是自相殘殺,手心手背都是肉,自家老爺不也恨不得把家產分一半給那些庶子,不過是她們壓著不許罷了。
聽到私下的動靜,王妃心裡也矛盾著呢,雖然事情已經是定局了。可是心裡難免權衡再三,有時候會後悔,有時候又堅信自己的選擇沒錯。腦袋都漲疼了,為何不能兩全其美?
唯一能確定的是,把那多得的百萬兩銀子全砸出去,絕對能換個王爺爵位回來,可是這樣的蠢事,誰會做?
直到下面有夫人笑道,“王妃的選擇才是最好的。從小玩到大的大哥是皇上,還能少了他一個王爺?”
那些夫人恍然大悟。既得了賢名,又謀了好處,爵位還不少,好處她都佔盡了。至於說兵權,越郡王可是王爺一手養大的,又建立了赫赫戰功,為人又霸道獨裁,兵權肯定會有一大半是
掌握在他自己的手裡,哪是王爺想傳就能傳的?
王妃有些僵硬的臉色聽到那些夫人交頭接耳,非但不生氣,反而笑臉盈盈。
王府裡用來設宴的菜式不輸給皇宮,可以說還要更加精緻一些。畢竟是王妃一手把持的,皇宮裡的是御膳房管,哪怕做的不好。也沒人敢吭一聲。
大太太陪坐在梨花木大桌子上,伸手夾菜,一旁的夫人邊吃邊笑道,“兩個月後,王爺王妃就要搬出去住了,這些御廚也要帶走吧?”
大太太臉色頓時一僵。
儘管她心裡清楚。等王爺王妃走後,王府的生活質量會下降一大截。可是她沒想到連平常吃慣的飯菜都會不一樣。
雖然四府早分開了,可是王府的廚子手藝好,她們隔三差五的就讓丫鬟使了銀子去大廚房做菜,往後都吃不到了嗎?
忽然間,大太太就覺得胃口差到極點了。
三太太笑著打圓場道,“哪能分的那麼清楚啊,王爺可是打小就在府里長大的,身邊伺候的都是府裡的老人,要是一板一眼,丁是丁卯是卯的分,王爺的一切都是國公爺給的,王爺王妃寬厚大度,幾個廚子還能捨不得了?”
大太太也笑著,“可不是,王爺把他的家產分一成給我們,夠我們請幾百個御廚了。”
在場所有夫人都瞪直了雙眼看著大太太,王爺把一成家產分給她們?
王爺這麼多年的積蓄,一成家產那得是多少啊,那些夫人眼睛從屋子裡掃過去,在心裡算計著,光是這間屋子裡的擺設,就不下萬兩銀子了!
再聽說是一人一成時,那些貴夫人都快合不攏嘴了,王爺未免也太大度了吧?!
那可是幾十萬兩銀子啊,足夠衣食無憂的活兩輩子了,就憑這出手,即便王爺搬離了王府,還能少了對她們的照拂?
越郡王雖然霸道,可與那些皇子們並不親厚,等將來登基了,仰仗的還是王爺他們,鎮國公府,信國公府都會是越郡王的左膀右臂。
趁著現在越郡王還沒有登基,王府幾個庶房還沒有顯赫,得趕緊巴結才是。
大太太和三太太互望一眼,眸底一抹笑意一閃而逝,她們不在乎幫王爺王妃得個寬厚的好名聲,因為她們得到的好處更多,有多少人想巴結王爺王妃,都巴結不過來,她們好說話,幾乎是來者不拒,家裡庶子庶女多,謀個好親事,把這些大臣牢牢的捆住,那都是自家老爺在官場上的助力。
一群太太存了心的巴結,兩位太太更是存了心想借勢,宴席用的是賓主盡歡,笑聲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