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反省了,什麼時候再吃飯!
那些將士們都不想離開大越,想繼續修路。
可是,這麼好的事,大越的官兵也喜歡啊!
不打戰了,除了防守用兵之外,招募的兵,一大半是要解甲歸田的,回家種地,他們一個月能掙六百文錢嗎?
不能!
一年修十個月的路,那就是六兩銀子啊,夠一家四口滋潤的活一年了。
家裡的地不多,媳婦兒子幫襯著就能幹完了。
所以那些官兵都想修路,經過層層傳話,名聲終於傳到了文遠帝的耳朵裡,文遠帝很頭疼,修路要錢啊!
文遠帝很想修路,可是鑑於沒錢,就把這難題丟給了鎮南王。
鎮南王接都沒接,就把難題丟給了葉歸越和四位將軍。
好麼,問題最後還是到了知晚這裡,知晚差點吐血。
說白了,不就是要她掏錢修路。
哪怕只招收五萬官兵,一個月下來,她也要掏十萬兩,當她是開錢莊的呢!
知晚這人偶爾吃虧,可是虧大了,她才不吃呢,既然修路是利國利民的好事,那些商人總要表示一番吧?
在水一方很掙錢,她承認,可是一個在水一方也比不上一個京都的商鋪吧?
她掏八成,餘下兩成讓京都大小商鋪掏,尤其是那些經常運輸糧食的商鋪,更應該掏。
除了他們外,還有各地的商鋪,那些商戶捐多少修路,在水一方掏的銀子是他們的四倍!
至於那些得了修路的好處,卻不付出一絲一毫的商人,知晚也不逼他們,只說一句,這條路他們沒有一分一毫的付出,要過路,便要交過路費。
這可是真正的此路是我開。
態度和強硬,不過那些商戶也不傻,修路他們也收益,而且是很大的好處,掏銀子掏的很爽快。
京都店鋪林立,那些小攤販,可沒人去收錢,人家都是純手工的,修路跟他們沒關係。
一個店鋪,年收入在百兩之上基本上捐一兩朝上,一千兩之上捐二十兩朝上,收入過萬,捐三百兩以上。
不過是毫毛而已,畢竟只捐這麼一次。
大小商鋪不下一千,還有官員和民間捐贈,林林總總也捐了二十萬兩。
光是京都一個地方,知晚就掏了八十萬兩,幸好不用一次性付完,不然她要變賣在水一方了。
真正的是全民修路。
一條寬四米有餘的道路不用兩年便修了個七七八八。
捐贈一直在,後來大路修完,還餘下三十多萬兩,知晚一揮手,把水路也修了。
在各大水路上放船,組織水路運輸,供人租賃,幫人運送貨物,從中獲取報酬。
讓各地的資源調動起來。
買賣,就是買東賣西。
貧窮大多是因為手裡的東西賣不出去,抱著金山不知道用,像那些果子,生長的地方多的爛地上做肥料,別處卻有錢買不了。
時令的瓜果,知晚還特別研究了下,教大家怎麼儲存,做成罐頭,研製酸果,極大的減少了百姓的損失。
道路方便了許多後,不少人都富足了起來。
知晚這個組織者,更是掙了個滿鉑,不過一大半都歸了朝廷。
這都是幾年後的事,而此刻的知晚正胎動,生孩子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