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3 / 4)

小說:美國那些事兒 作者:沸點123

了大量高智慧人才,同時,這些人也為美國生產了大量高素質兒童,而非法移民還為美國提供了大量低成本勞動力,同時也創造了大量的物質產品和購買力。因此,美國科技發達和競爭力強,與上述兩類人進入美國生活和工作有直接的關係。然而,最近,這種情況開始發生變化,首先是腦力勞動階層的收入與體力勞動階層的收入差距在縮小,其次是中國國內人民生活質量在快速提高,最重要的是中國的未來展現出越來越吸引人的一面,而在美國生活,實質上的不自由和事實上的被歧視,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感受到。

聖誕期間,我的朋友帶著我們加入了美國瘋狂購物和新年狂歡,其實和我們國內平常組織的活動沒有太大區別,電視和媒體報道的那種場面我們沒有看到,給我的感覺是“詞語想象”,就是把一些西方的東西翻譯成中文以後,我們會得到一種遠遠偏離事實的印象。倒是我們明顯地感受到我們的購買力超出美國人的想象,他們花錢時的小心翼翼,特別是為別人花錢時的萬般無奈,真讓我們好面子的中國人懷念家鄉的親朋好友。當然,這可能與文化有關係,但你要永遠記住:*這個西方學者對資本家的描述是千真萬確的。我看過一則留美學生寫的部落格,她說:她到美國後,曾經有三次受到高大威猛、脈脈含情的美國男人邀請共進晚餐,每每相談甚歡,但結賬,三個男人都是把自己那一半錢快速地拿出來,還溫柔地加上一句“小費我付”。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一次,她和一位姐妹到一家餐館就餐,服務生是一箇中國小夥子,看她倆是中國人,十分高興,說話投機,一會小夥子下班走了。她們吃完飯結帳時,服務生告訴她,剛才下班的中國人已經替她們付賬了。這位博主說:看看!這就是中國爺們兒。

美式教育好比馬拉松(1)

考不考試和如何考試只是個手段,透過這個手段把即將進入社會的年輕人分流、分層、分級,這就好比開始一個馬拉松長跑。

中國的教育制度總是成為人們批評的物件,特別是升學考試體制,因為涉及每一個家庭而幾乎被所有的人詬病。我作為一個經歷“*”時期小學和初中教育,又經歷了改革開放後1978年高考和本科學習,一直到後來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直至博士後和出國留學訪問,可以說我身上集中體現了近40年中國教育走過的路。在美國的訪問學習生活,特別是我女兒就讀美國尤金市最好的小學“愛迪生學校”,使我對中美兩國的教育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儘管這些認識不可避免地帶有“個體性”特徵,但對正確理解中國教育制度的特點和發展,促進教育體制改革肯定是有意義的。

中美教育的歷史特點不同

什麼叫文明的積澱?來美國後,你才會感到中華文明的悠久和博大精深,當然,也有一些人羨慕西方“高等”文明而討厭中國鄉土文化,一般情況下,這些人都是沒有到過美國或者來美國旅遊過的人。在美國真正像普通人一樣生活過的中國人都會深切地觀察和體會到中國悠久文明傳承的歷史在每個人身上留下的烙印。被打上這個烙印的每一個人都是不自覺地,它不取決於你願不願意,只要你的母語是漢語就會帶有這種中國式教育的烙印。

在中國歷史上,人的教育和知識的教育是分開的。你會發現“大字不識幾個的人,照樣可以成功”,這種例子在中國社會發展史上恐怕不是少數,因為生活的知識和技能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就已經從父母和前輩們那裡學習過了,熟讀聖賢著作當然最好,但舞文弄墨卻是文人專業的事務,所以,中國教育歷史的特點之一是“長訓幼”,父母以傳統“為人處世”的民間哲學培養下一代人的“德性”與“能力”,人們普遍認同“成其德才能成其人”。所以,中國的家庭承擔了更多的教育下一代的任務和內容,這與中國封建社會發達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發達的倫理哲學正好相互對應,從“三綱五常”到“以身作則”,都已經形成觀念化的社會意識被人們接受,今天,表面上看這種教育的內容已經不存在了,但它們抽象的精神內涵依然存在並指導著中國人的家庭教育。

這在美國是不可能存在和發生的事情,美國的歷史和西方文明的教化方式都沒有此類傳統,他們當然也有家庭教育,但父母不是訓導孩子如何做人和做事,而是讓他們在一個自主自立的環境中成長,父母只是孩子的義務撫養人,他們更多的是建議孩子們該如何去做,但不會強迫他們去做,甚至代替他們去做。比如中國人常常舉的一個例子,就是美國的父母看到孩子摔到,不會馬上過去扶起,而是讓孩子自己從地上爬起來,中國的父母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