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這個胡六到這裡絕對不只是簡簡單單地做個副總而已,因為《海城都市報》零售市場上的薄弱嚴重影響了廣告經營的情況,何森在經管會上已經說過多次了。甚至有一次,他們丟失了一個品牌廣告以後,何森在會上嚴厲地說,如果再不能改變市場格局,那就真的應該考慮改變某一些人的位置了。
陳成自然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他當然不會等著別人來給他換位置,所以他得去彌補工作上出現的不足。但現在他卻為這個事情感到頭疼,如果扶持胡六,胡六的成功不正證明了他陳成的無能嗎?如果不扶持,倒可以說明確實是因為產品問題才達不到報社要求的,但他以後的日子也絕對不好過。
胡六自然不知道陳成心裡的這一個又一個念頭,他最後終於忍不住追問了幾次,陳成說他已經把案子給了人力資源部和行政部,他們先審議一下,然後我們再討論。
然後接下來就是不停地給人力資源部經理劉漢城和總經理助理何峰解釋,又過了幾天,陳成終於通知開零售專題會了。
會議搞得很隆重,領導班子和相關人員都集中到了一個度假村。陳成說了,會議不出個結果就不走,方案完善了再回去。
胡六心裡燃起了一線希望,他想他的方案製作得那麼完善,而且各種理由都非常充分,應該沒有不透過的道理,但是,事情的進展卻並不如他想得那麼美好。
會議一開始,先是陳成說了下這次會議的重要性,然後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危機,告誡大家一定要認真對待。接下來就是胡六介紹他的方案。
3。理念之爭(2)
胡六的方案是做了PPT的,他先從市場調查的資料說起,然後說了思路。他認為當前存在的最大危機不是《海城商報》的衝擊,而是隊伍的整頓和市場銷售模式的調整。因為目前海城有五份都市類報紙,排在第一梯隊的有《海城晚報》、《海城早報》,還有就是《海城都市報》,而早報和晚報都隸屬於報業集團,統一交給報業集團發行總公司發行,剩餘的《青年報》和《經濟報》量都不大。訂閱數“都市報”和“晚報”基本持平,零售以“早報”遙遙領先,“晚報”次之,“都市報”第三,廣告三家基本持平。現在新的報紙一來,在短時間沒辦法把訂閱這一塊立刻上一個臺階,所以他們一定會在重點零售市場上興風作浪,而在第一梯隊中零售又以本報最差,如果不改變銷售模式,那也許本報的零售讀者會成為流失最多的一份報紙。
胡六的這一番分析贏得了下面幾個零售區域經理的一致點頭,他們身在一線,深知市場對本報的看法。但以張文、鄧林、劉漢城為主的陣營首先對這個觀點發出了挑戰。
張文認為,從本報訂閱的情況來看,我們報紙的讀者忠誠度是最高的,反而不應該是流失最大的。
鄧林認為,本報的讀者群體比較低端,而《海城商報》的讀者定位光從報名上看就會比較高階,兩個讀者群體不重合,本報不會受到最大的影響,反而會在這次競爭中渾水摸魚,或許可以成為最大的贏家。
人力資源部經理劉漢城認為,零售市場的盤子就這麼大,它一個新來的報紙怎麼可能在短時間內有所作為,就算在零售上短時間會有一定的突破,受傷最大的也應該是“晚報”,因為“晚報”這幾年每況愈下,從原來的一枝獨秀,到現在的三足鼎立,就是最好的證明,而且它的讀者穩定性是最差的,“商報”搶奪的市場份額最大的應該是由“晚報”給出的;次之會是《青年報》和《經濟報》,這兩張報紙裡面,受傷最重的應該是《經濟報》,因為它和“商報”一個定位為商,一個定位為經濟,定位是相同的。
劉漢城的發言引來保守派,尤其是物流中心的經理們的一致認同。連陳成都頻頻點頭,認為劉漢城不應該管人力,管市場都綽綽有餘了。
胡六心底大罵,都是他媽的一群自以為是的飯桶,難怪做得差。但他不得不耐心地給大家解釋,他和“商報”的東家很有淵源,因為自己是從那裡出來的,他們無數次地開疆擴土,報紙的定位都是以“都市報”的標準走的,這次之所以叫“商報”是因為這個刊號,必須借這個名字上市。而且這個城市已經有了一份“都市報”了,它不可能再出一份“都市報”。但內容的製作上,一定不會定位為高階群體,因為這個報社的數次外地擴張,都習慣高舉高打,目標讀者是以城市的中低端為主的,他們習慣在短時間內把發行做到絕對優勢,自然不會挑選一個艱難的高階讀者群體去做。因為那樣報紙的影響力在短時間內絕對沒辦法提升,對廣告的經營也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