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后,他曾經召來天台山道士司馬承禎,垂問道:“聽說,理身無為則高,理國又該如何?”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不想當皇帝的皇帝(3)
愛好清靜無為,以此理身則能到達高邁境地——這是睿宗向來的作風。但皇帝必須對國家人民負起責任,道教所強調的“無為”,可以適用於個人生活,對國政卻又如何?睿宗對這一點產生疑問,便以此詢問道士。
“國與身完全一樣。無私心則天下治。”司馬承禎回答。
就哲理言或許如此。但以“無為”處理現實政治是不可能的事。這是睿宗的煩惱。
最好儘快把帝位讓出去。——他開始有了這個念頭。因為他的煩惱全都來自皇帝這個地位。
幸虧隆基非常成器,政治才能也遠勝於我。我早日讓位,一方面也是為天下好。——睿宗以真摯態度考慮讓位之事,為的是擔憂拖得越久,反彈會越大。
——以三子為皇嗣,哪有這樣的事?
——雖然對討滅韋氏功勞極大,但那是身為皇族應該做的事情啊!
——何況長子宋王殿下以前是皇太子。
——就嫡系而言,豳王殿下才是高宗的嫡長孫啊!
睿宗知道人們在宮殿角落或街頭巷尾,如此悄聲議論。若說這是人民的心聲,未免過於眾聲喧譁,甚至可以嗅聞出人為製造出來的氣息。
什麼人在推動這樣的民意,這個根源大概察覺得到。
“太平未免過於逞強……”睿宗嘆息著如此獨語。對皇太子李隆基產生對抗意識的,除睿宗之妹太平公主之外,沒有第二人。
這個妹妹太像母親了……
太平公主確實與武則天最為相似。不僅相貌,連性格都十分酷似。晚年的武則天,有時候會凝望著女兒的臉,靜靜搖頭。
太像我了,或許會帶來不幸的。——雖然沒有說出口,武則天常如此擔憂。意志薄弱的睿宗裁決政務時,常會先問如下的話:“這件事情和太平商量過沒有?”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