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1 / 4)

糾纏官吏不正行為的機構是御史臺,首長為大夫(正三品),次官為中丞(從四品)。他們貫徹了連武則天的寵臣也不放過的堅定態度。他們膽敢如此,當然是抱有必死決心的。

奇怪的是武則天的態度。只因誹謗張氏兄弟她就殺掉自己的骨肉孫子,而彈劾張氏兄弟的官員卻未遭處死。

宰相會議就御史臺提出的彈劾案件進行討論時,張昌宗在席上為自己辯護道:

“臣對國家有功,相信不應為這等小事遭罷免。”

“昌宗對國家有無功勞?”武則天如此垂問眾宰相,大家在尷尬的狀態之下噤若寒蟬。她有意救昌宗,這一點大家都很明白;但“有過功勞”這句話,誰說得出口呢?

有一個人啟口發言了。不是別人,正是跳高麗舞的那個楊再思。他的職務是內史,也就是中書省的首長中書令。武則天時代,中書省改名為鳳閣,首長因而被稱為內史。這是正二品官,所以當然是宰相中的一員。

“冒宗調製神丹,聖上服用確有卓效。這是一項莫大功勞。”

蓮花之事以及這一次的發言,以奉承為能事的楊再思,誠可謂非常富於機智。

“哦,對!朕因服用神丹而得以無恙,這是一樁大功。兄弟不正連坐解任一事,可予免議。”

武則天欣然做此裁決。

此外也有鸞臺(門下省)侍郎(次官,正三品)韋安石以及唐休璟等人認為張易之有罪而奏告,武則天卻調韋安石為揚州刺史,唐休璟則轉任為幽營都督兼安東都護。揚州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州之一,安東都護則為東方總督,是兼辦與新羅及日本之外交的要職。所以這項人事調動並非左遷,對唐休璟而言,應算是晉升。

大唐復興(2)

對彈劾張氏兄弟的官員,武則天只是將他們調離中央,遷到地方。然則,她為何要殺死自己的孫兒呢?

一方面,這可以當作武則天惜才的證明,但主要的原因,大概是為了提防自己死後,張氏兄弟被孫子殺害。皇太孫日後將成為皇太子、以至於皇帝,她不願意讓握有生殺予奪大權的人憎恨張氏兄弟。

由於察覺情勢對自己不利,因此,張氏兄弟頗具戒心,儘可能地貼近武則天是他們的最佳保身途徑。因此,當武則天臥病不起後,張氏兄弟整日守在病房,絕不從宮中退出。他們緊跟在武則天身旁,對反張氏兄弟的朝臣而言可是一大威脅,因為這對兄弟隨時都有可能向武則天打小報告。

在武則天病重喪失判斷能力時,假借武則天之名,對反張氏兄弟派來一次大肅清——這並非不可能的事。事實上,張氏兄弟為求保身,已經到了非如此做不可的地步。

反對派朝臣們也密切的注意,假借武則天之名的張氏兄弟,幾時要為開啟血路而發動大肅清。他們非在張氏兄弟使出撒手鐧之前發動政變不可。

改元為神龍元年(公元七○五年)這一年的正月癸卯日,由於元旦是壬午,所以這一天是正月二十二日。正月該舉行的儀式或慶典,這時候已經差不多結束。

“如果國老還活著,這應該是由他來做的事。”政變首謀張柬之如此說。國老當然是指狄仁傑而言。

張柬之這時候已八十歲,他本身就是經由狄仁傑的推舉而被朝廷起用的。

崔玄�、桓彥範、敬暉、袁恕己、王同皎、李湛、李多祚、楊元琰等人,是政變集團的骨幹。

他們為了凸顯這個計劃的正當性,首先要請皇太子出馬。然而,皇太子卻表現出躊躇不決的態度。

其實這也難怪,二十年前被廢帝位記憶猶新,他的懼母症依然根深蒂固。

“請放心。內閣和禁衛軍都站在我們這一邊。誅殺那兩個小子,復興社稷,現在正是時候。”

前往迎接的王同晈如此促請。

“那兩個小子確實該殺,但這會使皇上不安。不能過些時候再說嗎?”皇太子李顯的口氣是,最好等到母親去世後再舉事。

“北門(禁衛軍)諸將以及南牙(指眾宰相)都已不顧家族,拿生命做賭注。殿下難道要讓我們白白送死嗎?”

在王同晈揮淚訴說之下,皇太子好不容易走出外面。王同皎硬使皇太子騎上馬,從玄武門(宮殿北門)衝入。

守門將兵本來就毫無戰意。為新近出現的一對小夥子張氏兄弟賣命——這樣的事他們可不幹:只是由於職責所在,所以他們還是守著宮門。

衝進來的並不是暴徒,皇太子人在其中就是最好的證明。這成了守門將兵不交戰的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