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3 / 4)

小說:清朝興起史 作者:

塞未擴建,海運米豆百餘萬石,青草一千數百萬束,分置右屯衛和覺華島等地,未運至廣寧,使得城池不牢,糧餉不繼,軍紀不整,“各兵沿村乞食,弓刀賣盡”,騎馬倒斃。這種戰不能戰、守不能守的局面,在精神上使廣寧軍民受到嚴重打擊,人心不定,將無固志,紛欲逃走。

天啟元年十月,遼東監軍御史方震儒敘述廣寧情形說:

河西兵將,見河冰不開,夷情緊急,人人備好馬思逃,而又愁經臣把住關門不放,於是有差人看一片石者,有差人看覺華島者,臣密察之,情狀甚真,而監軍道亦數為臣言之也。

廣寧城中,富家大戶盡數西奔,提督王威又中風不起,一切兵馬漫無頭緒,且各兵沿村乞食,弓刀賣盡,臣雖有挑兵之諭,而至今未挑,以兵馬逐村就食不便挑也。撫臣心慵意懶,三監軍皆杜門,河西安得不危。《明熹宗實錄》卷十五。

總理戶、兵、工三部軍需的兵部侍郎王在晉,亦上奏說: “今河西兵十餘萬,全無固志,一望虜兵,即思逃遁。”王在晉: 《三朝遼事實錄》卷六。

督運軍器至遼的工部主事張廷玉,“亦以出關所見人無鬥志,紛紛思逃情形入告”。《明熹宗實錄》卷十五。

因此,由於王化貞的虛誇、浪戰、輕敵、無能和懶散,帶來了如此嚴重的惡果,影響了士氣和民心。這才是造成廣寧失守,明軍慘敗的根本原因。

王化貞的昏庸笨拙,不分忠奸,任用非人,也是促使明軍失敗的重要因素。王最信任孫得功,孫系遼人,王招募遼民為兵,“出孫得功於獄,用為遼人帥”,“倚為心腹”,而孫卻早有降意,終於敗壞了戰事。

正月二十日金兵攻西平,王化貞聽信孫得功之計,發廣寧軍七八萬,令孫統領,往會駐閭陽的援遼總兵祁秉忠,前援西平。熊廷弼亦檄令駐鎮武的遼東總兵官劉渠,撤營赴援。三處兵合共有十萬左右,比金兵還多,本來是可以決一死戰的。但是,二十一日,雙方交鋒於平陽橋,剛一接觸,孫得功即將所領兵士“開陣兩分”,率先退走,“眾遂大潰”,儘管劉渠、祁秉忠、劉徵等奮勇衝殺,亦難挽危局,相繼戰死,明兵大敗。二十二日,孫得功一還廣寧,立即倡言金兵已近,即抵城下,城內雖有守兵一萬六千餘,但被孫得功等煽惑、恐脅,盡皆棄城而逃,“城中大亂”。孫得功、黃進等,封府庫、火藥庫,備龍亭,欲生擒巡撫降金立功。在這兵民逃散,叛賊猖獗,危在頃刻之時,一向自命為精明練達有經國緯世之才的遼東大帥王化貞,卻如在夢中,一無所知,靜坐臥室,觀書自娛,不是參將江朝棟闖入府內,挾王急逃,就將成為後金俘虜,斬首教場了。

孫得功、黃進(守備)等,把守廣寧城門,遣七人請降,努爾哈赤在西平堡分賞官兵,二十三日離西平,二十四日至廣寧,孫得功等率士民於城東三里外望城崗,抬龍亭,設鼓樂,執旗張蓋,叩見“太祖”。迎入城中,駐巡撫衙門。平陽、西興、錦州、大淩河、右屯衛、松山、杏山等四十餘城官兵俱降。二月十七日,努爾哈赤命諸貝勒統兵守廣寧,將錦州、義州等處官民遷於河東,迴歸遼陽。

第三節 遼東軍民的抗金斗爭(1)

一、 抗金斗爭的歷史背景

天命六年(1621,明天啟元年)三月下瀋陽、遼陽,第二年正月取廣寧,八旗軍進駐遼東地區,遼東軍民反對後金汗、貝勒的鬥爭,也就迅速地開展起來。

遼東地區,久已開發。商、周時肅慎人在此地居住,戰國時歸燕管轄,秦設遼東、遼西二郡,漢初沿襲。魏置遼東五郡,隸平州,唐置蓋、遼二州及九都督府,統於安東都護,後為渤海國。遼、金為東京,元改為遼陽路,設遼陽行中書省。明置遼東都指揮使司,革所屬州縣,設定遼、廣寧、義州、東寧、寧遠、海州、瀋陽、遼海、鐵嶺、蓋州、復州、金州等二十五衛,又置安樂、自在二州。按每衛編制五千六百名兵士計算,達十四萬名,連帶隨營的餘丁、家屬,約數十萬。明又令軍卒屯墾。洪武二十七年(1394),命遼東軍士“自明年俱令屯田自食”,隨即改為全遼官軍八分屯種,二分守城。永樂十二年(1414),變為三分之二守城,三分之一屯田。洪永年間,遼東軍屯多達二百五十餘萬畝,年徵屯糧七十一萬餘石。屯軍的辛勤耕耘,農民的艱苦開墾,使得遼東地區的農業發展十分迅速。

遼東資源豐富,手工業也很發達。各衛皆有鹽場、鐵場,轄煎鹽軍、“炒鐵軍”數千名,年徵額鹽三百七十七萬四百七十三斤,歲收額鐵三十九萬五千零七十斤。還有大批兵民私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