禎的急,只要一進山海關,便可派輕騎疾進,步兵隨後進發,山海關至北京這一路道路通暢,來往十分便利,騎兵一二天便可進入北京,協助城守,何必要在途中耽擱這麼久呢,須知此時的崇禎望救兵,豈止是望眼欲穿四字可形容的,臣敢說,崇禎之所以沒有棄北京南下,只怕就是指望他的救兵。可他自奉詔到現在,整整有一個月時間,卻還才到豐潤,這證明吳三桂早已看出,杯水車薪不能濟事,自己率兵救援北京,無異於飛蛾投火,徒燒自身,於是徘徊觀望,待價而沽。”
宋獻策這麼一分析,真是吹糠見米,且十分吻合眼下明軍土崩瓦解,紛紛投誠的大趨勢,眾人雖沒見吳三桂的面,卻似已看到他心裡是如何想的了,於是都說軍師分析得對。李巖見此情形,只好嘆口氣,不再做聲。劉宗敏見自己的主張不被採納,心裡有氣,但也只好說:
“那說吳三桂來降,誰去好呢?”
牛金星說:“此事不急在一時,就依軍師所說,吳三桂既然存心觀望,只要我軍能迅速拿下北京,絕了吳三桂的指望,他一定會自動來降,不然,唐通不是他昔日同僚嗎,讓唐通去現身說法,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李自成連連點頭稱是。於是,本應該作為頭等大事來討論的事,就這麼敷衍過去了,接下來,才是他們今晚要議的正題,這就是進入北京後,如何處治崇禎及他手下那一班勳臣國戚、降官降將。
此事一經提出,劉宗敏和李錦、高一功等人立刻精神振奮起來,這班人對崇禎及貪官汙吏最為痛恨,在向北京進發的途中,便在議論,一旦拿下北京,要如何報復他們,所以發言湧躍,說進京後,那班貪官汙吏,一個也不能漏網,要統統逮捕起來,他們的妻女,要罰與有功將士為奴,對他們本人,則拷掠追贓,不交出贓銀,要讓他們皮肉盡脫。
眾人紛紛其說,你才說完他又來,唾沫橫飛,興高采烈,李巖和宋獻策對此卻興趣不大,也插話不進;至於牛金星,身為丞相,他的心思早放在皇上的登基大典上,到時看要如何隆重,如何符合古禮……
看看堂上兩排巨大的庭燎已快燃盡,眾人關於懲罰明朝官員的設想,也談得差不多了,興頭過後,不由接二連三地打起呵欠來,李自成見此情形,只好宣佈散會。
李巖和宋獻策一起,最後離開,走出總兵衙門,抬頭一望,已是斗轉參橫,因見左右無人,李巖伸了一個懶腰,又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宋獻策見他情緒不怎麼高昂,清楚是為了吳三桂的事,不由關切地說:
“任之,眼下我軍細作已遍佈京師,九城全在我軍掌握之中,山人算定,不出三日,我們便可進入皇城,那個崇禎帝不死便俘,就是你說的寧遠兵可虞,依山人看,只要我軍進了城,崇禎皇帝沒了,明朝滅了,吳三桂也就沒轍了,你又還有什麼事放心不下呢?”
不想李巖卻連連冷笑說:“北京北京,他們對此十分看重,你怎麼也如此看重呢,所謂高飛之鳥,死於美食;深泉之魚,死於芳餌。焉知這北京就不是我大順軍的陷阱?”
宋獻策聞言,不由大吃一驚,他四下望了一眼,見劉宗敏一行早已出了轅門,兩廊的哨兵距他二人很遠,而地坪裡除了幾個流動哨,便只有軍師府的衛隊還等在轅門外,這才稍稍放心,但仍用極細的聲音說:
第107節:4 北京在望(5)
“任之,眼下滿朝文武,無不認為勝利在握,待進入北京,正式行過登基大典,剩下的事,便是君臣共商,如何偃武修文、與民圖治了,你怎麼還說這樣的話呢?”
李巖卻沒有這麼多的顧忌,他仰望星空,又輕輕嘆息說:“偃武修文?你看今晚這會議,他們津津樂道的是什麼,這有半點商國政、議大事,如何偃武修文、與民圖治的樣子嗎?”
宋獻策說:“誠然,現在還不到時候,要知道,像皇上,還有汝侯、滋侯他們這些人,這以前就是迫於暴政才起義的,所以,他們對明朝的貪官汙吏,無不恨入骨髓,眼下勝利了,終於將他們推翻了,要狠狠地懲罰他們,這也無可非議,所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這你總不能說不該吧?”
李巖搖搖頭,不以為然地說:“雖說勝利在望,但畢竟還未完全平定,該考慮的大事還多,比方說,眼下漕糧已斷,京城饑民很多,進入北京後,首先要考慮的便是軍食和民食,還要考慮賑濟饑民,這是一天也不能緩的,因為它關係到民心的穩固;另外,北京一旦攻陷,一定諸事畢集,諸如皇宮寶物極多,宮眷成群,難保不發生搶劫、不發生縱火、強姦;各衙門的文書檔案應該封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