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默為首的一批資深科學家組成的原子能委員會顧
問委員會對製造氫彈一事的阻撓。取得了美國總統杜魯門的支援,他幾經奔
波,建立了第二實驗室一利弗莫爾實驗室,聚集了一大批有才能的科學家,
開始了氫彈的研製工作。
而後,他提出,核聚變只能由核裂變引起,核裂變產生高溫,高溫使核
聚變實現。
為了使氫彈威力更大,他在設計製造過程中,使用氫的兩種同位素氚和
氚作核聚變材料。由於氫的沸點極低(氫的沸點為—252℃)因而在設計製造
第一顆液體態氫彈上,包括寵大的一部分冷卻裝置,這就是重達65 噸的“邁
克裝置”關於它的威力尚屬保密範圍。它是一個圓柱型的怪物,被建在南太
平洋上的一上小島上,爆炸實驗於1952 年10 月31 日進行,事後,直徑1
英里的小島不見了,剩下的只是海中的一個大窟窿,1953 年8 月12 日,即
“邁克”試驗的9 個月之後,蘇聯爆炸了一顆可運載的氫彈,技術上已經超
過了美國。
特勒的判斷是正確的。他的正確判斷導致他的符合美國國家安全需要的
行動,終於成了美國的“氫彈之父”。
(劉新華)
“你肯定是在開玩笑,費曼先生”
——多才多藝的天才物理學家費曼
許多人都承認,費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代理論物理學家中最有天
才、最有獨創力、最有影響和言行最不平凡的一個人。他所創造的“費曼國”,
被人們拿來和電子元件中的“矽片”相提並論,二者都大大地提高了計算工
作的速度,在效果上千百倍地延長了科技人員的壽命。他的兩本回憶錄,在
美國長期暢銷,婦孺皆知。他的許多軼事和趣聞,廣泛流傳於物理學界和普
遍群眾中,令人絕倒,令人神往。
70 年代期間,蘇聯有一物理代表團訪問美國。在賓主交談中,美國人稱
讚了蘇聯理論物理學力量雄厚,而蘇聯代表團的團長卻說:“然而我們沒有
費曼”。這句話充分反映了費曼在國際學術界的崇高地位。
諾貝爾獎獲得者漢斯·貝特說,天才有兩種:普通的天才完成了偉大的
工作,但是人們卻覺得那工作別人也能完成。只要下了足夠的功夫就行了;
特殊的天才入於神化,他做的工作別人誰也不能做,而且完全無法設想。貝
特認為費曼屬於後一種天才。
一、從玩“馬賽克”到獲諾貝爾獎,
1918 年5 月11 日,理查德·費曼生於紐約市郊的一個猶太家庭中,父
親經營制服生意,母親是家庭婦女。
當費曼還很小的時候,父親就買了五顏六色的“馬賽克”給他玩,教他
擺出各種花樣,孩子稍大以後,父親又帶他散步和作遊戲,和他討論鳥兒為
什麼不斷地啄自己的羽毛之類的問題,並培養他透過實踐來認識事物的習
慣。他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書》,有問題就查閱,因此費曼從小比別的孩
子掌握了更豐富的知識。
費曼從小就頭腦靈活,幹什麼都能想出一些新主意。他買了一些廢舊物
品,在家中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他製造了一些小玩意,而且逐漸成了
修理收音機的能手。他的父母決心送他進最好的大學,但是因受“猶太學生
名額”的限制,他沒能在紐約上大學,而是於1935 年進了麻省理工學院,20
歲獲得該校的科學學士學位。他本來想在麻省理工學院做研究生,他的老師
卻勸他到別的大學去開擴一下眼界,於是他去了普林斯頓大學,一方面當研
究生,一方面當惠勒斯的研究助教。大戰開始後,他在普林斯頓參加了曼哈
頓計劃,24 歲就獲得博士學位,不久就於1934 年4 月間去了洛斯阿拉莫斯。
戰爭結束後,28 歲的他到康奈爾大學當了教授。
“由於他們在量子電動力學方面的基本工作,而這種工作給基本粒子物
理學帶來了深遠的後果”,費曼和施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