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父親,氣得直跺腳。
楊展看著嘻嘻哈哈走遠的乞丐的背影,長嘆一聲:“唉!
今天真不知行了什麼衰運,撞了什麼衰神。“轉頭對兩個兒子道,”算了,今天不做生意了,把門關了吧!“
這時才是下午四點來鍾,生意最旺的時候,瑞元餅店卻關了門。楊展心情鬱悶,獨個兒拿了些供品香燭,慢慢向光孝寺走去。
光孝寺在廣州城西,佔地廣達三萬多平方米,是省城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寺院建築,至今猶存。在不少廣州市民的心中,這座寺廟“聲譽卓著”。今天廣州城中上了年紀的人仍會說一句祖上流傳下來的話:“未有羊城,先有光孝。”當然,這句話是不確的。那裡原來是南越王趙建德的故宅。三國吳大帝年間,虞翻被孫權貶到廣州,在那兒聚徒講學,他死後,其家人施宅為寺,名“制止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以後寺名屢改,直到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定名“報恩光孝禪寺”,簡稱便是“光孝寺”,沿用到今。
光孝寺聞名遐邇,跟佛教禪宗六祖惠能有很大的關係。
據說惠能在湖北黃梅縣東禪寺,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以闡明禪宗法理,被五祖弘忍大師半夜授以衣缽,連夜南下,在廣東曲江、廣寧、懷集、四會隱藏了十六年,在唐高宗儀鳳元年(672年)寄寓廣州法性寺(即今光孝寺)。一日,見有兩僧人偶因風吹幡動而爭辯,一個說是“幡動”,一個說是“風動”,惠能道:“風幡非動,動自心耳。”此語令印宗大感驚異,問知他是禪宗法嗣,即拜他為師。惠能隨後在寺中落髮,正式宣告繼承為禪宗六祖,創立“頓教”,後又北上韶州(今曲江)寶林寺(今南華寺),公開授徒。及後禪宗流行日廣,其通俗簡易的修持方法取代了佛教其他各宗的煩瑣義學,影響全國。後人在光孝寺中建有六祖堂(今六祖殿)與風幡堂,至今猶存。
在省城市民中,沒有多少人知道這些佛教的故事,但光孝寺卻是“深入人心”,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或佛教上的節日(如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辰、四月初四文殊菩薩誕辰、四月初八釋跡牟尼誕辰、六月二十四觀音得道、九月十九觀音出家、十二月初八釋迪牟尼成道等等)便有無數善男信女來禮佛,平時遇有什麼疑難事等,很多人都來祈求神佛的保佑。楊展現在拿了香燭供品來光孝寺,便是想求佛為他法除衰運。
這天是農曆十二月初三,天寒地冬,北風勁刮,既不是初一十五,也不是佛教上的節日。楊展走進光孝寺山門,看寺內冷冷清清,呈現出一派破敗的景象,歷代所建的二十餘座殿堂臺閣已是大部廢記,到處雜草叢生,不過大雄寶殿與六祖殿猶存,相傳六祖在其下落髮的那棵菩提樹的枝葉正在北風的勁吹下搖搖擺擺。
大雄寶殿內,三幾個僧人正在蒲團上盤膝誦經,有節奏地敲擊著木魚,“咚咚”之聲在寬廣的殿堂中清脆地迴響著。
楊展默默地在釋迎牟尼像前上了香,跪在蒲團上,一邊叩頭,一邊喃喃地禱告。十來分鐘後,他爬起身,來到六祖殿,又是上香、叩頭、禱告。到他回到瑞元餅店時,已近黃昏,天漸漸暗下來了。
楊展離開光孝寺時,覺得心境好了很多,心想躲過了這天的衰運,又求得神佛的保佑,自可避免群乞的滋擾。哪知此後一連四天,乞丐並沒有少來,而且一來就是四五個、五六個,每日都來三四批,每人都拿著打狗棍,雖然仍像以前那樣對著人點頭哈腰,但似乎是專向顧客求乞,把客人全部迫走,然後非要每人討得一個銅錢不可,否則就賴著不走,有好幾次都幾乎跟楊浩楊江兄弟開仗,楊展只得一次又一次地勸止住兩個兒子,一次又一次地給錢,一次又一次地給兒子講“百忍成金”的道理。架雖沒打成,但天天這樣鬧,嚇得其他顧客也不敢上門,以至生意越來越少。做出來的糕點沒人買,第二天就更賣不出去。錢不但沒賺到,結果是連本都虧了。到第五天,楊展自己也不相信百忍成金了,氣得心中直打戰,但又無計可施,心想再這樣下去,瑞元餅店就只有關門大吉,難道真要被這夥乞兒迫到喝西北風不成!把心一橫,對兩個兒子道:“阿浩、阿江,今天如果還有乞兒來,你兩兄弟要怎樣做就怎樣做,我不管了!”
楊浩一聽,叫道:“對!爸,這班乞兒不打他們是不怕的!忍了他們這麼多天,結果他們越來越放肆!爸,你來招呼顧客,等我和阿江把他們打怕了,他們以後就不敢再來!”
開了店門,楊展像往常那樣坐櫃檯,楊浩兄弟各坐在大門外的兩邊,身後都放了一根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