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3 / 4)

失?

就當代家庭觀念而言,其核心內容是家庭成員之間的平等與*,而體罰的方式,恰恰是與平等觀念相悖的。當家長對子女實施暴力的時候,子女因為懾服於皮肉之苦,而不得不服從父母的權威,這樣一來,體罰也就成為了封建家長制下家長特權的表徵。

當家長們在精神與肉體上實現了對孩子的雙重控制時,也就意味著人際關係上的不平等,而這正與“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背道而馳。

對於現代社會下的家庭來說,子女也同樣具有人的尊嚴,而教育子女既是父母的權利,更是父母的義務。當暴力在家庭教育中大行其道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家長不僅未能履行好自己的義務,更在踐踏著自己的神聖權利。

事實上,對於很多家長來說,由於傳統觀念的束縛,使得他們既不能意識到體罰與暴力的不合理性,也不能意識到其負面效應,更從心態上不願意放棄這一“法寶”。

鑑於這樣的現實,我們將在這一章中進行深入的探討,從制度、危害、效果等幾個方面入手,全面地揭示體罰手段的不合理性。

1.無處不在的體罰

教育者應該嚴格,不要嚴厲;嚴厲是封建的,如體罰等,那是使教育者變成了統治者,而孩子變成了被統治者。

——佚名

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家長經常會面對以下的問題: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怎麼辦?孩子學習不努力怎麼辦?孩子做錯事怎麼辦……

事實上,這些問題並不需要我們來做出回答,只需要看一下下面的一組資料,就可以得出一個準確的答案。

根據中國法學會對部分大學生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500名大學生中,有54%的調查者承認在中小學階段經歷過家長的體罰。在這些體罰案例中,其中毆打佔到了,罰跪佔,被父母逐出家門的佔據了,其中還有兩名男生曾經被捆綁。而在這些被體罰過孩子裡中,有將近一半都認為體罰較嚴重,令人難以忍受。

第四章 教育手段單一,家長演變為應試教育的同謀者(2)

這樣的數字令我們感到心驚,按照人之常情,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更是家庭幸福生活的源泉,面對這樣一批為家庭帶來快樂的天使,我們的家長卻為何以如此粗暴的方式對待他們呢?

在許多家長看來,對孩子的體罰,有著歷史傳統上的依據。

俗話說,“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正是因為這些毫無邏輯性的所謂古訓,才使得我們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無不依計而行,由此釀成了一個又一個家庭教育中的悲劇現象。

然而,歷史傳統並非是體罰原因的全部,想要揭開家庭教育中的這一古怪現象,我們就必須轉換視角,從家長的心理機制來挖掘更深層面的原因。

2.那些欠缺的東西

精神空虛,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無知等,絕不會煥發和孕育出真正的愛。

——蘇霍姆林斯基

假如我們把體罰的原因,簡單地歸結為歷史傳統,或是歸結到家庭文化的專制上時,無疑意味著我們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

對於習慣於體罰的家庭來說,歷史上的傳統只是其實行體罰的藉口,而所謂的專制,也只是一系列因素結合起來,最終造成的外在表徵而已。

事實上,舉凡習慣於用體罰手段來教育孩子的家長,無一不擁有以下三大特徵,而正是在這三大特徵的綜合作用之下,才使得我們的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呈現出簡單、粗暴、野蠻的特點。

所謂的三大特徵,集中體現在懶、貪、矇昧三大方面。

首先,大凡習慣於體罰的家長,無一不是懶惰的代表。

對於這一點,許多家長一定會感到憤憤難平,認為自己每天辛勤工作,用以換取家庭生活必要的開支,同時,在回到家之後,又要操持家庭生活中的瑣碎雜務,這其中的辛苦,都不是外人所能夠理解的。因此將“懶”的帽子扣在萬千家長頭上,無疑意味著對家長的莫大冤枉。

然而,當家長丟擲這樣的觀點時,就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

首先,家長辛勤工作,賺取物質財富,本身就屬於應盡之責。對於任何一個社會成員而言,都有辛勤勞動的責任,而藉此獲得的收入,則是社會對於個人付出的回報,將這一點看成功績,無疑具有貪功之嫌。

其次,就操持家務這一點來說,更是一個家庭成員應當完成的職責。即便是在自然界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