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1 / 4)

小說:讓管理迴歸簡單 作者:蒂帆

管理就是分而治之。分而治之的關鍵一方面在於“分”,另一方面在於“治”。

如何分,是有效管理的一個關鍵。失敗的管理者要麼“不分”,要麼“錯誤的分”。正確的劃分要求管理者十分清楚自己職責範圍內應該做的全部事情,並能夠判斷這些事情的輕重緩急。一個部門的問題往往是部門經理不清楚自己部門都需要做什麼樣的事情,以及這些事情的重要性,因而把自己和部門內人員的精力浪費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在公司層面,“分”的關鍵在於深刻理解公司的產品和產品領域,以及反省和劃分公司的客戶類別(大客戶vs小客戶,老客戶vs新客戶,活躍客戶vs沉默客戶等)。通常每種劃分方式都有其優點和缺點,在最高層面是以客戶為主線還是以產品為主線進行劃分各有利弊。但我們要知道的是,通常分比不分好。當公司有一定規模或者徘徊不前的時候,寧可有“錯誤的分”,也不要“不分”。只有分,公司才能成長;只有分,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只有分,員工才會有成長的空間。

很多管理者之所以不願把公司或部門“分而治之”的原因是害怕“分而不治”。如何治,是“分而治之”能否成功的另一個關鍵。大多的管理者走了第一步,卻忽略了第二步,這樣做是不會有好結果的。如何才能分而“治”之?

“治”的第一個關鍵在於“分”後的目標管理,在於目標的細分。“治”的第二個關鍵在於激勵機制,在於旨在鼓勵員工完成目標的合理激勵。“治”的第三個關鍵在於讓所有人都理解,“分”最終的目的不是“分”本身,而是整體,讓所有人都關注整體。

管理就是分而治之。如果沒有分而治之的管理,60年慶典那樣整齊的大場面是無法想象的。同樣,沒有持續不斷的“分而治之”,也不會有不斷長大的企業。

。。

管理者也應該學習“井岡山精神”

理念、制度、尊重、創新和堅持這些“井岡山精神”元素,都是企業管理中最重要的元素。指導紅軍從失敗走向勝利,從弱小走向強大的井岡山精神,也同樣是指導企業從弱小走向強大,從挫敗走向成功的方法。

年中是我們易中“抬頭看路”(注:總結上半年工作,落實下半年任務)的時候。一晃半年又要過去了;公司的同事建議去北京周邊做拓展活動,然後一起研討公司戰略。我突然想起幾個去過井岡山的企業家朋友對井岡山之行都讚不絕口,就決定把這次活動放在遠離北京的江西井岡山。

帶領我們拓展的文老師和接待我們的江西省組織部培訓中心黃總為我們設計了非常有意思的“找尋”活動,包括聽老紅軍的後代做報告,走當年紅軍戰士艱難的挑糧小道,觀賞令人震撼的大型實景演出,以及爬讓我們精疲力竭的筆架山。

貫穿在這些活動之中的是三次繪畫,每次繪畫的主題都是“我眼中的井岡山”。隨著停留時間的增加,我們對井岡山的理解也在逐漸加深,開始對井岡山青山綠水的讚歎越來越多地被紅旗、北斗星、火把、叉路和象徵困難的高山所替代。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也越來越深地理解了“井岡山精神”。老師佈置的最後一道活動題是讓大家找到、背誦和默寫“井岡山精神”,一行十一個人居然沒有人出錯。

沒有來井岡山之前,我並不理解井岡山為什麼那麼重要。現在明白了。井岡山是共產黨革命武裝鬥爭的起點;在井岡山,共產黨第一次有了弱小但完全是自己指揮的武裝力量;在秋收起義失敗後進行的“三灣改編”中,毛澤東為紅軍設計了一套完全不同於國民黨軍隊的管理和指揮制度;正是井岡山的星星之火燃遍了中國大地;從井岡山出發,共產黨經過了二十二年的堅持,終於在一九四九年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什麼是井岡山精神?1965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時曾經問周圍的人。有人回答是“艱苦奮鬥”。毛主席說,這一條對,但還要加上兩條:一條是“把支部建在連隊上”,另一條是建立“士兵委員會”。

什麼是井岡山精神?拓展老師給我們的標準答案是*總結的24個字:“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敢於勝利”。

艱苦奮鬥是在講精神,而精神的來源是信念,是信仰。只有真正的信仰能夠支撐一個人在打了敗仗、隊伍從5000人減少到700人的時候,其跟隨者還能想象有一天自己會解放全中國。一個企業也要像一支隊伍一樣有精神支撐。有信仰的企業才能在遇到困難和跌入低谷的時候不放棄、不逃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