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青頓了頓,才用了可愛這個形容詞,繼續道:“與其說是我轉型,倒不如說是產業轉型。以前拍商業片賺不到錢,所以藝術片興盛,現在市場火爆,商業片自然就翻身了。其實演員的選擇權非常小,永遠跟著產業變化而變化,就像現在,我再想演一部《小武》都很難,因為沒人拍了。”
喲!
楊蘭有點驚奇,沒想到這個見證獨立電影興衰史的傢伙,居然會這麼講。她臨時調整了問題,道:“那你認為,藝術和商業該怎麼區分?是故事情節,演員陣容,還是純粹指票房?”
“都不是,我覺得就兩點,一個是否通俗化,一個是否符合大眾的觀影趣味。像《甲方乙方》,才賣了三千來萬,但它就是部商業片。像《山楂樹之戀》,賣了一億多,但你能說它不是藝術片麼?觀眾有時候會受到宣傳誤導,可本質是不變的。”
“不過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兩邊影迷一直在掐架,簡直不共戴天。這個你怎麼看?”
“我就很奇怪啊,有什麼好掐的?”
褚青喝了口水,道:“一個是感官享受,一個是心靈觸動,它們並不矛盾,也無高低之分。我們真正要重視的,是那些最根本的東西。”
“比如呢?”
“比如劇本的邏輯性,演員的功力,導演的水準,意識的表達,甚至服裝、佈景、配樂特效等等,這些是掐架的地方。因為我們有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資本進入的速度遠遠大於人才培養的速度。我們不缺錢,不缺明星,缺的是編劇、導演、製片人這一系列的行業人才。”
“商業性和藝術性,是電影產業的兩大支柱,好萊塢的全球推廣那麼厲害,但他們同樣注重獨立電影。我們不行,看什麼賺錢就一窩蜂的往裡扎,看什麼型別的片子火了,就不管不顧的跟風。從2006年以後,我們就瘸著一條腿在走路……”
“所以你要做北影節?”楊蘭忽然插了一句。
“……”
褚青一怔,這個做字,意思可太多了。他下意識瞅了瞅對方,又瞅了瞅導播,沒言語。
“沒事兒,隨便說說,我也瞭解一些內幕。”那女人很嫻熟的挖坑。
切!
他又不傻,在腦中挑挑撿撿,方道:“其實很簡單,商業片興盛,就去扶持藝術片;藝術片興盛,就去扶持商業片,這是健康的發展模式。我只是不想看到,我們的電影人喪失了思考和創造力。”
這不廢話麼!
楊蘭也在心裡吐槽,曉得他不肯細說,只好衝導播示意:“先休息一下吧。”
“好,十五分鐘後繼續!”那邊應了聲。
……
《楊蘭訪談錄》很短,每期三十分鐘左右,褚青的錄製比較長,分上下集播出。提綱上很清楚,一段談電影,一段談表演,一段談《劍雨》,一段談生活。
“上次我採訪周遜,她說演員一定要破壞自己,讓角色一點點的進去,不然你演出來的還是你自己。這觀點你同意麼?”
“同意啊,我也從這個階段過的。不過現在覺得,你不僅要讓角色進去,還得保持自己的意識,呃,聽著有點像精神分裂啊。”
“你的意思是她不如你?”
“肯定不如我啊,那麼矮……”丫還伸手比了比。
“哈!”
楊蘭曉得他們的交情,壓根沒當真。
到此為止,一切都很順利,她的選題很巧,沒做什麼回顧啊,盤點啊,感慨啊……拜託,早被媒體扒光了,就聊他沒聊過的。
或許對方的配合給了她某種錯覺,就開始走收視率的套路橋段,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你對現在的年輕演員有了解麼?”
“不怎麼了解。”
“如果讓你給他們一些表演上的建議,你會說什麼?”
“沒什麼可說的,我還沒到那種指點迷津的程度。”
嘖!
楊蘭一聽,就知道玩過了,連忙往回兜,直接捨棄話題,笑道:“那咱們說說《劍雨》吧,這部武俠片跟以往的武俠片有什麼不同?”
人家上路,褚青也沒死倔,道:“或許是金庸小說的影響太深,很多武俠片都喜歡放大框架,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嘛。《劍雨》雖然也有朝堂,但有點像古龍的江湖,任何爭端都是由欲*望引起的,與家國無關,就是人性本身。”
“那我可不可以理解為,《劍雨》的江湖是一個描述欲*望控制與放縱的江湖?”
他眼睛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