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潛*規則,同行不會笑話你。可一旦擺在明面上,那就等著口誅筆伐吧,再牛*逼的公關也不好使。
“……”
兩口子一直沒吭聲,直到進廣告了,範小爺蹭地坐起來,拿起手機就撥了過去。
“喂,王姐……趕緊給我發訊息,這段嚴禁個人採訪,必須統一安排……嗯嗯,你知道最好了,行,拜拜!”
結束通話電話,她才撥出一口氣,跟老公對視一眼,不由陣陣後怕。
果然,訊息傳開後,程穎、王姐、黃勃、湯維等人接到了鋪天蓋地的約訪函,眾人通通婉拒,由公司統一處理。
相反,華宜那邊可能還處於一種亢奮之中,竟沒及時設防。
記者:“請問《風聲》票房多少了?”
某工作人員:“估計快2。5億了,現在還沒下線。”
“那票房有沒有虛高呢?”
“呃,實在到底,也有2。2億了吧。”那邊馬上改口。
“為什麼現在電影都虛報票房呢?”
“你是說《阿童木》嗎?哎,主要它報的太離譜了。因為賠得太厲害,票房不得不報,又不好意思說實數,乾脆說個虛的吧,反正也沒人知道。”
…………
話說2004年以前,國內的票房都是人工統計,不僅耗時耗力,還不夠準確。2004年開始,官方鋪開了軟體系統,透過網際網路來計算票房,而負責統計釋出的,正是總局的電影專項資金辦公室。
這是國內唯一的權威票房統計機構,來源於全國影院計算機售票終端實際收到的資料,每週二出爐,每週四在《中國電影報》上釋出。
但由於釋出不及時,又沒有合法的網路轉載,認知度和影響力十分有限。講真,大部分人連《中國電影報》長啥樣都不知道。
此外,即便以這種方式統計,仍然存在統計票房比實際票房低的現象,兩者間的差額大約有10%。
目前,中國的電影市場分為三級:一級市場、二級市場和農村市場。
二級市場一般不採取分賬形式,而是以租片,或買斷的方式放映,導致很多票房無法準確上報。至於農村市場,那簡直是奇葩,很多放映室以紅白喜事包場的方式取得收入,票房根本沒法算。
透過上面可看出,正是因為資訊的不透明和次級市場的落後,才導致發行方敢肆無忌憚的吹逼。
到了2011年以後,資訊越來越公開化,多個手機軟體可實時檢視票房,吹逼的現象才基本消失,可又轉化成新的造假方式——自產自銷。
就是片方自己花錢包場,美其名曰:公益放映。嚴重點的還有院線幫忙,做虛假排片。這裡面涉及到的,就不僅僅是電影本身,而是背後的資本。
比如《葉問3》,它的發行鏈條上,不僅有兩家上市公司,還有1家擔保公司和多家P2P公司。而在電影上映之前,兩家上市公司曾以保底發行的名義,對外公告投入了總計1。6億的資金,保底目標為10億。
這算盤打得太明顯了,簡單說:高票房能刺激股價。
總之呢,以前是一套規則,以後是一套規則,玩的就是產業遊戲。包括這次,光鮮傳媒絕對不會後悔自己做的事,只會後悔被抓到了小辮子。
他們正打算裝幾天孫子,靜等事件平息,結果誰也沒想到,存在感近乎於零的觀眾群體,竟然憤怒了。(未完待續。)
第七百零五章 道歉與奇怪
“《阿童木》注水,《倔強蘿蔔》注水,《風聲》也注水,本以為中國電影有希望了,誰知道是畫餅充飢。”
“還是我們倆有良心,《畫皮》就沒事。”
“《畫皮》只是沒爆出來,天下烏鴉一般黑!”
“我剛買了華宜的股票,他們拿這種不切實的資料忽悠老百姓,我就想問問股民的權利怎麼保障?”
“中國電影是做大的,不是吹大的。”
“一直有個疑問,他們虛報的票房越高,交的稅不也越高麼?”
“稅務有自己的一套財務統計,跟這個不發生關係。”
“哈哈哈!親眼見證了啥叫‘吹逼不上稅’!”
“其實不算秘密,對這種不影響國泰民安的東西,人家都懶得揭露。再爛也有中超墊著,電影票房算什麼黑暗?”
《阿童木》鬧出的這檔子事,迅速在網上發酵,拋開看盜版還一個勁兒逼*逼的嘴炮們,那些真正喜歡電影,也肯掏錢去影院捧場的網友,深深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