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有《捉迷藏》、純愛則有《7號房的禮物》,堪稱百花齊放。
這東西很有意思,政府妥協,自己國民不妥協。電影人爭氣,觀眾也力挺,韓國影史票房前十,只有一部是外國片。灣灣和韓國,都是受老美的恐怖支配,結果卻截然相反。
再說我們自己,很多人都在擔心一個問題,如果市場進一步對好萊塢放開,國產片HOLD得住麼?
先不談這個,先說國內態度。
在《中美電影諒解備忘錄》公佈之後,院線擊掌相慶,因為可以賺更多的錢。大公司表面憂慮,實則奔走相告,因為多了條產業渠道。影迷更嗨皮,因為可以看到更多的大片。
在大公司看來,這不是壓力,而且機會,一個打進全球市場的機會。2012年之後,美國幾大巨頭全在中國設立了辦事處,大片裡的中國面孔越來越多,美國大腕往中國也跑得越來越勤。
好萊塢到處都是尋找專案的中國人,中國也擠滿尋求資金的好萊塢商人。阿里投資了《碟中諜5》,樂視、傳奇投拍了《長城》,華宜牽手STX,3年要拍18部片;電廣傳媒聯手獅門影業,簽下3年15億美元的大單子,將投資對方50部影片,並按出資比例參與全球票房分賬。
我們有資本,好萊塢有渠道,就像《大腕》裡說:我們可以賺美國佬,不,賺全世界影迷的錢了!
當然,好萊塢重視的不是中國資本,歸根結底還是市場。不過那幫人不擔心被侵吞,因為國內不是正經的市場化,是集中管控。
外國片的引進、排片、發行,幾乎全握在中影手裡。不受待見的,安排長假後第一天上映、幾部進口大片扎堆上映、延期上映……想衝高票房的,可以安排在週末上映,還有國產電影保護月等等。
這種管控,不少人深惡痛絕,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確實打擊了海外入侵。
那真正受損害的是誰呢?
是國內的中小公司,以及中小成本的國產片。中國電影市場的盤子越來越大,質量卻越來越渣,在觀眾的審美沒有達到自行挑揀“假大空”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是這樣:
中美兩地的巨頭聯手吃肉,其餘人集體喝湯,真有誠意的片子卻苦逼求生,甚至悄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