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凡做的電子書〓〓〓
現在,你是個時間旅行者了
文/btr
28歲時,亨利第一次遇見克萊爾,克萊爾20歲。但克萊爾第一次遇見亨利的時候,她只有6歲,當時的亨利卻有36歲。這當然不是一道做錯了的小學一年級數學題,而是——在奧德麗·尼芬格筆下的虛構世界裡,時間對於亨利並非是線性的。患有“時空秩序損壞症”的亨利不能長久地停留在一個固定的時空裡,他會無法控制地進行時間旅行,“過度勞累、嘈雜聲音、壓力、突然的起立、泛光燈——任何一件都有可能誘發下一場故事。”(P3) 更要命的是,他無法在時間旅行中攜帶任何東西,他總是赤身裸體地來到另一個時空,連補好的蛀牙都會重新變成一個空洞。
時間旅行出現在文學藝術作品中並不鮮見:從H。G。威爾斯的《時間機器》、斯皮爾伯格的電影《回到未來》到漫畫《哆啦A夢》,時間旅行一直是小說家和電影導演們鍾愛的題材。而在科學領域,關於時間旅行的研究和爭論也從未停止過。根據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宇宙中每一物體都有其自身的時間,假如以接近光速運動或者身處強大的引力場中,人們就可能來到未來;然而要回到過去,則必須發生在一個旋轉的宇宙和被稱為“蟲洞”的時空隧道里才行。人們對時空旅行的質疑,最著名的莫過於“祖父悖論”,即假如你回到過去殺了你的祖父,你還會存在嗎?雖然有歷史一致論和多重宇宙理論作為解答,人們還是會質疑,倘若人們真的可以回到過去,那我們為什麼從沒見過來自未來的時間旅行者呢?
《時間旅行者的妻子》中的克萊爾無疑幸運得多,她早在6歲便認識了她未來的丈夫、從36歲旅行而來的亨利。奧德麗·尼芬格顯然無意撰寫一本純粹的科幻小說,科幻並非全書的賣點,或者毋寧說,奧德麗·尼芬格更感興趣的是:如何將時間旅行這個技術環節納入小說的敘事之中,使之與小說男女主角的情感相契合——在這一點上,作者無疑非常成功。在小說描述的130多個時間點中,除去實時之外,向過去的旅行佔了絕大多數的比例,這些向過去的旅行,往往發生在亨利情感與生活劇烈動盪的時候。而小說講述從兩者初次相遇到結婚生女這段,則多采用實時的時間,以避免削弱故事的情感張力。至於幾次朝向未來的時間旅行,如43歲的亨利旅行至近50年之後,去看望82歲的克萊爾那個章節,則為小說增添了些許宗教色彩。
在《時間旅行者的妻子》裡,三種時間——敘事的時間、亨利的時間和克萊爾的時間——互相成為了有趣的參照系。從敘事的時間角度看:奧德麗·尼芬格從克萊爾和亨利第一次實時相遇開始小說,然後回到克萊爾六歲第一次見到時間旅行的亨利,隨後便基本按照克萊爾的時間順時序敘述,其間僅僅在亨利進行時間旅行時才作閃回或閃進處理。其實從讀者的角度看,倘若循著書中的主角回憶往昔歲月,便可看作一次隱喻意義上的朝向過去的時間旅行。在小說末尾,37歲的克萊爾因為思念著亨利而情不自禁地將高梅茲喚作亨利後的那段獨白,無疑是時間旅行在文學意義上最好的註解:“我在做什麼啊?我讓自己變成了什麼樣子啊?有了,算是個答案吧:現在你是時間旅行者了。”(P453) 至於愛情,也可以從此角度看成:“他在這兒,我也在這兒。”(P237) ——倒也有幾分張愛玲的意思。
利用時間旅行來探討自由意志也是《時間旅行者的妻子》反覆出現的主題。當1979年3月的亨利回到1978年12月遇見那時的亨利時,那未來的亨利說:“你總說什麼改變未來,可是,對我來說,這件事已經過去了,據我所知,我對它真的無能為力,我的意思是,我試過了,而就是我那麼一試,反倒促成了事情的發生。”(P48) 而面對這決定論式的觀點,作者又借亨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自由意志的看法:“因果只會向前運動。萬事只能發生一次,僅此而已。如果預知了未來,在大多數情況下,我都會感到……一種被困住的感覺。如果你在正常的時空裡,什麼都不知道的話,你才是自由的。”(P124) 奧德麗·尼芬格最後將亨利的女兒設計為一個可以多少控制自己時間旅行的時間和方向的人,也算是對未來的一種樂觀主義態度吧。
值得等待一生的愛情
——評奧德麗·尼芬格著《時間旅行者的妻子》
文/耘堂
這不可能是真的。如此不可思議的生命體驗,如此不可思議的愛情,不可能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它只能在虛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