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李自成退入山西都是如此。
吳三桂追到永平,與李自成達成協議後(詳見前文),當晚也返回了山海關。有點奇怪,行軍打仗不是講究“宜將剩勇追窮寇”,決不給敵人以喘息之機嗎?多爾袞可是被捧為大軍事家的,應該清楚呀?這個時候如果清軍主力毫不耽擱地猛打,完全有可能徹底擊垮李自成。師困馬乏絕不是理由,以前清軍入犯中原長則連續作戰半年,這次從出征始不過半月僅打了一仗而已。要是李自成以後有守北京城的決心與勇氣,趕緊調集各路人馬雲集而來,與你死嗑,這時機延誤的可就大嘍。多虧了人家實戰中沒這個概念。
吳三桂這次可真是立了大功一件,自然受新主子獎賞了。多爾袞以順治名義封他為平西王,手下將士跟著也全部剃頭,算是徹底降了。二十三日,吳三桂受令帶所部及清軍馬步兵一萬,作為強力中鋒,繼續突前追擊李自成。那個與李自成的協議?自然作廢了。多爾袞則帶著自家大部隊,消停慢意地跟在後面,既能吃到桃子又能減少傷亡,何樂而不為?
李自成也是牛人一個,等吳三桂回頭再追過來,他竟然還在永平!他又一次輕信了吳三桂,以為只要和他談妥,就可以順利回京了。老李呀,這人世間最不能讓人相信的就是政治上的承諾了,以後吸取教訓吧。
吳三桂很快進逼永平。李自成被迫迎戰,人馬雖不少,但士氣低落,一戰即敗,於是趕緊向北京疾退。路上他越想越惱,至永平城西二十里的范家莊,便下令斬了吳襄,用竹竿挑頭示眾(管什麼用)。
二十六日,李自成敗回北京,下一步怎麼辦?隨即擺上議事日程。他本來就無長留北京的打算,西安才是理想定都之地,所得金銀財寶也早已開始打包裝箱準備帶走,今又大敗而歸,城內人心也是惶惶,更加堅定了回陝決心。
登基的事,李自成本無興趣,但經不住臣子們的勸駕,北京的地位又不同凡響,好吧,走之前把這事辦了,說不定還能再凝聚一下人心。另有一事必須要辦,三桂這等可惡之人,不殺他全家不足以洩心頭之憤。二十七日,吳氏家族在京人等,除了三桂一個哥哥,三十四口全被處死。
二十八日,吳三桂抵達近畿之地,釋出了一番通告——大家聽著,咱馬上就要進京了,降賊的人等趕快反正吧!京城內外,人心更加不穩,那些十足牆頭草的官員們又在謀劃著改頭換面投靠吳三桂了。
又把京城輕鬆取(2)
二十九日,李自成搞完了登基大典,一把火燒了宮殿和各城門樓,第二日帶著太子二王(後下落不明)撤離了他僅擁有四十一天的北京城,歸心似箭,直奔老家而去。
吳三桂也未入得北京城,當天晚上,多爾袞在薊縣獲知大順軍撤退後,即令他與阿濟格、多鐸率清吳聯軍,快馬加鞭追擊李自成。
其間歷史記載相當混亂。捧多爾袞的又是一番雄才大略的論證,什麼吳三桂有扶立太子進京登基的打算,而清軍名義上是為明帝復仇討賊而來,如果讓吳先進了城,清軍再入就名不正言不順了,那多爾袞當然不幹了。佔領北京入主中原才是他的雄心壯志嘛,豈會讓給他吳三桂復興大明?
如果所講屬實,一般人在那個位置上,其實又何嘗不會這樣去做?沒什麼複雜呀?要是這就叫大略的話,太多領袖人物可以稱頌了。何況吳三桂此時是否有那種想法,都很讓人懷疑呢。
山海關戰後,吳三桂隨即徹底投降,手下將士全部剃髮易服,自己也做了大清的平西王,怎麼可能還會立太子於北京即位?何況這太子也不在他手上呀?且看他到了近畿釋出的通告,可是半點未提過太子。
此時的吳三桂,已經死心塌地做那清人的鷹犬,不可能再當明之忠臣了,否則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後對他百般籠絡,又是加官晉爵,又是送錢送糧,他還不投奔了去?或者做個地下黨什麼的?吳三桂,助大清定鼎中原的居功至偉者,不管找什麼理由,都洗刷不掉他民族背叛者的恥辱。
多爾袞讓他繼續追擊李自成,也許就是用他打頭陣這麼簡單,就像後來征討南明時前方打仗的逐漸都變成了漢人部隊,再往後,康熙平三藩向昆明進發時,安排衝在最前面的基本也都是漢軍一樣。
吳三桂是多麼英武雄健的人呀!打李自成那是毫不手軟,因為同行的清軍基本作為後援部隊參戰,有時甚至故意旁觀,衝鋒在前、浴血奮戰的其實都是他吳家軍。真是不得了啊,一路上連戰皆捷,迫使大順軍很狼狽地退入山西。晉冀咽喉之固關(今山西平定縣境內)腳下,清吳聯軍止步,五月十二日返回北京,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