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有多少真實性了。《清史稿》,民國時一幫大清的遺老遺少在那緬懷大清盛世時寫的東西,對這一點所述,不知依據的是什麼,難道是一些私人的筆記雜談?這方面的書有清一代倒是很多。
當然,怎麼拿下的並不重要,關鍵是對擒鰲拜一事的定性問題。反正看來看去,也沒看到鰲拜有什麼專權甚至謀反的證據,倒是看到康熙親政才兩年,便殺了一幫大臣,比鰲拜輔政八年都多。當然人家康大帝是平定謀反,而鰲拜則是擅權濫殺。歷史上殺人的事就是這樣,也是要分三六九等的,高等的便不叫殺人了。好比薩達姆那叫殺人,美國人打伊拉克造成民眾大量傷亡就不是了。
說白了,鰲拜有啥子問題嘛,哪想過和你皇帝較個勁,甚至篡個黨奪個權,分明是你自己無上的權力慾在作祟,一旦長大了,你的惟我獨尊、專斷固執的個性盡現,豈能再容忍有一點權力外洩?鰲拜不是不忠,而是分割了你的權力,對你產生了制衡,這還得了,拿下算了。問題就是這麼簡單。
不妨再看一看,從此以後,康熙身邊就再未出現過一個能對皇權稍有一點點制衡的人物,都是奴才了,大清完全進入了中國歷史上惟一的最高度集權的帝王專制時代,直到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起義後,局勢才有所改觀。其間,眾裡尋它千百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