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屬於正常範疇,更有甚者還把二者的較量,上升為一場國家統一與分裂相爭的層面上來,就未免有點滑稽可笑、霸王硬上弓了。
先說大亂緣起,康熙才是真正的肇事者,是他先挑的事,跟著吳三桂也不是善茬,結果二人一拍即合,前者擬了初稿,後者潤色修訂,最後大亂倡議書正式出爐,所以要打起板來也應各打五十呀。
再說性質,也很難講誰就一定代表正義。不可否認的是,滿洲人作為異族,入關奪了天下,不過才三十年,大陸抗清之火熄滅更是早在九年之前,何況鄭氏家族至今還孤懸海外,著華夏衣冠,不忘反清復明呢。
這種大背景下,吳三桂高舉民族復興大旗,動機肯定不純,但若真的獲勝,結果還不是一樣?要不然,華夏大地群起響應的,為啥大都是漢人?
如果非要說康熙是對的,不等於說南明抗清是分裂行為,李定國、鄭成功也是分裂主義者了嗎?想來這價值觀應該不會變化得這麼快,九年就天翻地覆了?
所以還是不要給他們定性為好,雙方誰都不代表正義,這樣也許更合情理些。至於隨著時間的流逝,大清越來越融入進來,名正言順成為大中華的代表,則是以後的事了。
歷史就是歷史,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屬性,如果一味地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待它,豈不大亂,搞得不知所以然?比如歐洲逐漸朝著一個國家的方向邁進,真到實現的那一天,法國的聖女貞德就不是民族英雄了?
這裡沒有貶康抬吳的意思,因為拋開民族大義不談,在這場大亂中,僅就一般民眾生存來說,兩人都是一樣的,都是造成他們又一次陷入痛苦災難的罪魁禍首。唉,他們過上安穩的日子沒多久呀,心裡怎能沒有一肚子怨言?
三桂?你搗什麼亂呀?幹嗎要用咱老百姓的痛苦與災難,去換取你一己之私?真是三姓家奴?也罷也罷,反正你也敗了,結局也夠慘了,罵名也夠大了,咱就不和你多計較了。
康熙?到要多說道說道你,身為一國之領袖,說話做事哪能任著性子來,這下可好,挑起了這麼一場大災難!咱老百姓命苦,受點罪也就算了,反正也沒處申冤,可你差點讓你的民族丟了天下,這罪過可就大了,還把好不容易走上穩定發展道路的國家,又重新拉回到你老爸那個時候,甚至還不如。你說,你這二十年是不是白乾了?
好多好多帝王,一生坐這位子還沒你浪費的時間多。唉,你也就是長命,再憑個年齡小當政,幹了六十一年,得以機會收了一籮筐,否則,以頭二十年來算,平庸者甚至罪人者都將與你為伍了,這後世的聲名肯定好不了哪去!
只是這千年一帝,怎會如此慘淡地告別歷史舞臺?單說這次大亂,如此危亡之際,他都能挺過來,去迎接後四十年的繁華似錦,著實非同凡響,不愧大帝名號啊。
至於如何打贏了這場艱苦卓絕的戰爭,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論起功勞來,作為最高領袖,康熙自應算上一份,這是不容置疑的,關鍵是作用究竟有多大?
有人說他神武蓋世,《聖祖實錄》之類更是極盡阿諛吹捧之能事。大到整個戰略部署,小到每一場戰役,甚至戰役的細微處,無不是在康大帝的運籌帷幄下搞定的,雖然他沒有親臨過前線,參加過一場戰鬥!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戰後簡要來回顧(下)(1)
康熙能夠制服三藩,歸根結底還是實力使然。滿洲人入關奪取天下,至今不過三十年,大清消滅南明基本完成雄偉帝國的構建,也才短短十年光景。常理上講,那股勃興之氣不可能這麼快消失的,且會進入一個走向成熟發展的大階段。大亂之前的康熙時代,帝國就是按這個路子走來的。
這樣的發展態勢,加之已佔據天下的優勢,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軍力等集合在一起形成的綜合實力至為驚人也,更是三藩尤其是吳三桂的雲貴,遠遠不能相比的。
帝國統治穩固,政權基礎牢靠,尤其在北方,三十年前就已佔領。後來大亂初起時,北方雖有零星謀叛,但很快便趨於穩定,總體是經得住考驗的,河南、山東竟還一點事都沒有呢。當然,這也與吳三桂沒有北進有關。
其實民眾就是民眾,大道理只能講講,一般人還是願意在家裡老老實實待著的,揭竿而起哪有那麼容易?幹不好是要殺頭的!而對那些既得利益者,已成為大清帝國統治階層成員的文臣武將們,更是如此。
也許內心有點不甘心,但畢竟生活在這種看起來已具備完整穩固體系的統治下,誰敢打破之?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