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與臺灣有關的人當中,施琅現如今的人氣可是越來越旺了,雖不及高高在上的康大帝,但隱隱已有超越鄭成功的勢頭。
那施琅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乍一講,你可能還真有點不信。其實他這個人有點類似於鄭芝龍,純粹的實用主義者,作出人生重大抉擇時,從來不會被國家民族這些東西所左右。一句話,一個單為自己奮鬥不息的人。
他最早是鄭芝龍的部下,當過副總兵,與當總兵的叔叔施福,在鄭的部隊中舉足輕重,後隨鄭芝龍第一次投降了大清,成為李成棟的部下。待李反清復明後,他又成了明軍將領,因受歧視,轉而投奔了當時熱心關懷過他的鄭成功,繼而又與後者決裂,再投清軍。如果僅從投奔主子的多少和反覆來看,施琅還在吳三桂之上呢。
至於施鄭為何決裂,鄭成功當然有責任,他過於暴烈嚴苛,激化了與施琅的矛盾,但若論首要責任,還是施琅自己,他的性格比起鄭成功來有過之而無不及。更嚴重的是他還相當恃才傲物,也愛擺老資格,平時根本不把鄭成功放在眼裡,你說這怎麼能跟領導處理好關係? 怪不得施琅早年投奔的主子雖多,卻沒一個喜歡他,就是最後降清,起初也是不受重用的。
所以施琅在鄭軍中,可想而知啥情況了,被鄭成功暫放一邊,自然心中忿忿不平,二人平時就摩擦不斷,後因一個偶然事件徹底鬧翻。
鄭家有一舊將名曾德,在施琅麾下任職,後因事得罪施琅,逃入鄭成功處,施琅竟把他從鄭那兒抓了回來,還置鄭一再要求放人於不顧,擅自斬了。你說哪一個領導能容忍自己的部下這樣幹?鄭成功能不惱火嗎?於是下令拘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