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是這種時間比率的話,那地上一天天上多久呢?按一天十二個時辰反向計算?如果這樣算的話,牛郎織女一年一見的時間線如何界定?人間的牛郎一年見一次織女,豈非意味著天上的織女一天就能見一次牛郎?這麼說,王母娘娘對織女還不錯啊,等於她上一天班回家就能見到老公孩子。
而且,西遊記中孫悟空上天搬救兵,也去過不少次,每次總會耽擱一段時間,按比例算的話,也有人間的小几個月,這段時間,唐僧是怎麼熬過來的?根據妖怪的說法是讓他清清腸胃好蒸煮來吃,也就是說他要不吃不喝幾個月,在未脫去凡胎之前,他是如何頂過去的?
所以,起初郭大路思考這個時間邏輯時,存在著很多疑點,直到後來他參悟了北冥宗祖師爺“無時無刻”的四字真言,才恍然大悟。
沒有時間……
沒錯,秦祖師留下來的那四個字就是要傳達“沒有時間”這個概念,沒有時間自然也就不會有時間比例一說。
年月日是人們對周遭和自己個人狀態的一種具體描述,萬事萬物都在改變,時空的概念則融合在這種改變之中,因此佛家才說,時,空,皆可改變。
如果有一個恆定的參照值的話,那麼“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概念在感覺上其實是對等的。
當然,這些也只是郭大路的一種猜測,畢竟時空的真正掌控權在佛祖和道祖手裡,他現在能領悟到的“真諦”說不定只是上面的大能讓他領悟到的部分,北冥宗秦祖師當年留這四個字也有可能就是純粹懟道祖,他要超脫時間限制,他要得大逍遙,因此才留字向道祖宣戰——這是不是他證道失敗的根源,也值得深思。
人的思想一直處於變化之中,入聖之後,郭大路想明白很多事情,但也有很多以前已經想明白的事情現在又不明白了。
天落山外的玄界,梁國和秦國再興兵戈,秦國厲兵秣馬多年,準備充分,做好了畢其功於一役的打算,爭取這一戰徹底打垮梁國,締造玄界最強的王朝勢力。
為了確保這一戰的勝利,秦國國師聖人親自和梁國某位皇族的老祖宗打了一架,並以極微弱的優勢取得勝利,為秦國征服梁國定了基調,其他大型宗門出於種種考慮,皆作壁上觀,保持中立姿態。
就練杏壇這次也是靜觀其變,沒有出手干預。
倒是墨門根據一貫傳統,象徵性地派出一位宗匠前去支援梁國,但相比於雙方力量比對,顯得那樣杯水車薪。
整體來看,秦國這次聲勢浩大,穩穩佔據上風,志在必得,梁國根本不是對手。
這或許就是統一大勢,不可逆轉。
玄界修行者談論起這場即將到來的大戰,均是旁徵博引、聯絡古今、縱橫論證,最終得出“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以及“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老生常談,一致認為,即便是聖人,也無法干預這種程序。
“坦白說,朕起初真有些擔心那郭大路出手干預此戰,畢竟他和梁國那位八王子和九公主有舊,若是他選擇站在梁國一邊,對我們來說,真是一個很大的麻煩。”
出兵前一天,秦王和負責糧草排程的丞相聊天,終於袒露心扉,說出自己內心的擔憂,“但當朕終於勸服國師出手的那一刻,朕便知道,這一戰勢在必行,無人能阻,不要說郭大路,便是杏壇那位大先生也辦不到。”
丞相笑呵呵說道:“陛下所言甚是,國師這番一出手,玄界便至少有四位聖人會在關鍵時刻選擇站在秦國一側,雖說聖人們高高在上,不至於親自出手,但他們的態度確保了其他聖人無法干預這場戰事,所以,入聖後的郭大路反而不便插手。”
秦王微笑點頭,道:“聖人就應該高高在上嘛。”
……
北冥宗,扶搖殿。
師玄青透過秘法和郭大路取得聯絡,把秦梁之戰的情況跟他說了一遍,詢問他的看法。
“不準打。”郭大路那邊傳來斬釘截鐵的回答,“一百年之內,玄界不準發生任何大規模戰爭。”
“可是……秦國那位國師聖人業已出面,如今各方聖人也都是保持沉默的態度……”
“不管其他聖人的態度,在將夜魔徹底趕出玄界之前,不準有大戰,這就是我的看法,玄青代為轉達一下,如果秦國一意孤行,我再另行處理,大不了去把他們國師揍一頓……”
“好!”師玄青一聽郭大路要揍人,而且是揍聖人,頓時精神振奮,當即不再多問,依言行事。
壯志凌雲、準備幹大事的秦王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