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aking nations),加上他曾聽說腓特烈開過他無禮的玩笑而對其深感厭惡,再則法國當時正在印度(India)和美洲殖民地與英國〔當時為英王喬治二世(King George Ⅱ)統治〕作戰,因而英國和普魯士之間的盟約使普、法成為敵對國家。而此時,匈牙利(Hungary)和波希米亞〔Bohemia,即捷克斯洛伐(Czechoslovakia)〕女王、同時也是奧地利大公妃的瑪利亞·特利薩(Maria Theresa),想收回其以前條約中割讓給普魯士的西里西亞。俄羅斯伊麗莎白(Elizabeth)女皇想併吞波蘭,她一直擔心普魯士會阻礙她的計劃,而且她和法王路易十五一樣,都曾經是腓特烈利嘴下的犧牲品,對腓特烈也是懷恨在心。對腓特烈而言,他一方面要保住西里西亞,一方面要阻止法國擴張勢力。再則,他對奧地利和法國結盟來對抗他的可能性一直存疑,因為這兩個國家的皇族——哈布斯堡家族(the Habsburgs)以及波旁家族(the Bourbons)是宿敵。瑞典之參戰,是因為希望在戰後可以得到普魯士波美拉尼亞(Pomerania)的波羅的海(Baltic)區,加上其他聯盟各國願意付其費用,故也捲入了這場紛爭中。最後,英國由於與法國正於美洲及印度交戰之中,故支援腓特烈在歐洲與法國對抗。因為在此情況下,法國為了在歐洲對付腓特烈,便無法派出太多軍隊和英國爭奪遠方寶貴的殖民地。
腓特烈大帝(2)
戰爭之始似乎一切都對普魯士有利,腓特烈連續打了幾場漂亮的勝仗,但此時英國已經無法再提供他所需的援助了,龐大的敵軍逐漸取得了優勢,而普魯士則節節敗退。就在一七六○年八月的夜晚,腓特烈心情沉重地坐在戰鬥帳篷中,聽他的將領們陳述著令人沮喪的戰況,他試圖想出一種挽回頹勢的辦法,他不能放棄,但情勢似乎已毫無希望。
突然,帳篷外起了一陣騷動,透過黃昏的薄暮和搖曳的營火,腓特烈和將領們看到一個步履蹣跚、口齒不清的人搖搖晃晃,走進了帳篷,滿身酒氣地喊著要見國王。換成別的君王,可能早下令把這魯莽的傢伙拖出去鞭打一頓,甚至一槍斃了。但是腓特烈不喜歡將痛苦加諸別人身上,甚至當他騎馬時也不願使用馬刺,除非特別嚴重的案件,他堅決反對死刑。
腓特烈在歐洲被認為是一位知性的君王,他和當時風評不佳的各種哲學或文*動總是脫不了關係。然而他仍是位專制君王,以普魯士國家興亡的保衛者自許。自從一七四○年五月三十一日繼承了父親的王位之後,他便已下定決心,要帶領普魯士成為歐洲強權,而且很快就贏得名聲,被稱為全歐洲最勇敢、最有效率的軍人之一。雖然他本性好戰,但卻厭惡殘酷無情的手段,這或許是因為其成長過程便是在粗暴和痛苦中度過,逐漸被灌輸了對殘酷行為的反感,使其一見到非必要的酷刑便怒火填膺。
此時此刻,他最渴望聽到的,便是任何可以使他的軍隊脫離險境的訊息,於是他下令把那名醉漢帶來見他。這毋寧是個關鍵而聰明的決定。那醉漢其實是位愛爾蘭人,一直在奧地利軍中賣命,因為覺得受到不公對待,才逃離了軍隊,而且為了報復,他決定來腓特烈營中,告訴他有關奧地利軍隊計劃於當晚秘密突襲普魯士軍營的訊息,其中一隊奧軍將襲擊糧車,另一隊,則趁普魯士士兵好夢正酣時加以徹底殲滅。
腓特烈立刻恍然大悟,原來這名逃兵竟是他的救星。他下令所有士兵靜靜地爬離營區,只留下一些鄉民和少數幾個低層士兵,使營火保持不滅;並製造些聲音讓奧軍以為他的軍隊仍在那裡。他和其他士兵們則睡在附近的低草地中。當奧地利的軍隊從黑暗中以秋風掃落葉之勢進攻過來時,營地早已空無一人,此時普魯士軍隊再趁其驚愕之際,突然從後面狂奔而出,與驚慌失措的奧軍展開一場激烈的肉搏戰。
一七○○年代的戰爭中,無論什麼天氣、什麼地形,士兵經常必須每天步行或騎馬三四十里。等到達戰場,有時已經累得非先休息一陣否則便無法作戰。而且當時作戰所需的一切補給物品都用車輛載著,隊伍到哪裡就帶到哪裡,同時還必須隨時保護這些車輛,以免被敵軍偷襲,否則全軍的飲食就會發生問題。萬一食物或飲水用盡,就只好在附近的村落搜刮掠奪,找到什麼就吃什麼,有時候走了好幾天幾乎什麼也沒吃。
那時候的戰爭都是近距離的肉搏戰。騎兵揮著軍刀,一面控制腳下騰躍的馬,一面互相砍戮。步兵則配備毛瑟槍,徒步對付敵人的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