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們都瞭解,幸運只會眷顧那些做好準備的人,就像他們的國王一樣,充滿了智慧、精力、勇氣和知識,隨時可以利用降臨的幸運。如果當時這場戰爭打敗了,接下來普魯士幾乎確定會被奧軍所併吞。反之,這場勝仗讓腓特烈帶領他的小國家度過了七年戰爭,並在戰後把普魯士建設成一個朝著現代歐洲發展的強權,從而在世界歷史上寫下了一頁。
普魯士(Brandenburg…Prussia)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消滅了公務單位的懶散風氣,他為普魯士建立了頗有效率的政府組織系統,為日後腓特烈的改革奠下了良好的基礎,但其身體上甚至精神上的疾病卻也使腓特烈的早年留下了一層陰影。
第二章:王者訓練
腓特烈·霍亨索倫(Frederick Hohenzollern),勃蘭登堡…普魯士(Brandenburg…Prussia)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Frederick William Ⅰ)和皇后索菲亞(Sophia Dorothea)的第三個兒子,於一七一二年一月二十四日生於柏林(Berlin),並受洗命名為卡爾·腓特烈(Karl Frederick),在其出生前,二位哥哥均已夭折,故他自然成為普魯士王位的繼承人。
他的童年是在極為嚴格的紀律下度過,一舉一動都被安排得好好的。七歲時,父親就為他找了一位監督、一位家庭教師、一位音樂老師,以及不計其數的僕人,這些人全部都依父親安排的時間表行事,腓特烈不論是起床、漱洗、讀書、禱告、進餐,還是學習音樂和玩耍,都是事先在表上排好的。他的父王甚至曾對他的僕人道:“你們必須設法使他習慣於以人類所可能的最快速度*服和穿衣服,而且要教到他可以在沒有任何人的幫助下自己穿*服,不管什麼時候,都必須讓他看起來乾乾淨淨的,絕不能有髒亂的感覺。”
腓特烈同時要學習數學、德文、法文、經濟學、政治理論和神學。他的家庭教師杜亨·德·約登(Jacques Egide Duhan de Jandun)是個法國人,但對其影響很大,他們師生之間非常親近,杜亨·德·約登還揹著國王腓特烈·威廉教他拉丁文。在他父親看來,為了閱讀羅馬古典文學而學習拉丁文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他認為熟悉法文和德文對於普魯士下任國王而言已綽綽有餘。然而,腓特烈閱讀了這些古典文學作品,後來卻對其政治智慧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如前羅馬帝國(Roman Empire)的兩位君王凱撒(Caesar)和奧勒留(Marcus Aurelius) ,同時也都是文學家,他們關於戰爭及哲學方面的作品,對腓特烈後來在軍事和學識上的成就均有莫大的影響。然而他父親當時認為,即使腓特烈要閱讀這些書籍,法文譯本就夠了。
奇怪的是,腓特烈一直學不好德文的說和寫,後來他自己也承認,自己說的德文“像個馬車伕”。終其一生,他最常用於交談和演講的語言,仍是法文。 。。
腓特烈大帝(5)
雖然從小就被要求天天禱告,但是,腓特烈卻從未成為虔誠的教徒。曾有一段短時期,他受到十六世紀法國宗教革命家加爾文(John Calvin)所創以基督為信仰中心的加爾文教派(Calvini*)的吸引,自始至終,腓特烈均未成為加爾文教徒(Calvinist)。然而,加爾文
宿命論傾向的教義,卻一直影響其一生的基本信念。根據該教論點,一個人死後受到的獎賞和懲罰,均早已決定,而和其生前的行為無關。腓特烈同時也確信人性本惡的說法,這和當時數位大思想家背道而馳,但他貴在能接納各家的學說,加以融合後成為自己的。
腓特烈早期對加爾文教義的興趣,日後轉為對啟蒙運動時期理性主義哲學家的仰慕(啟蒙運動是起源於英國和法國並迅速擴散至全歐洲的知性運動)。當時這些學者和作家認為人、自然和社會是隻能用理性來解釋和了解的現象,而理性即為心智及分析性思考的應用。十八世紀的法國哲學家狄德羅(Denis Diderot)、達朗貝爾(Jean d’Alembert)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以及蘇格蘭懷疑論者休謨(D*id Hume)等,使歐洲人的世界觀逐漸改變(其中盧梭後來因對腓特烈的軍事行動不滿,拒絕其邀請)。這些飽學之士代表了歐洲在科學和政治方面的創新,他們大多鼓吹*政治及人人平等觀念。而現代的科學可以發展如此迅速,也是奠基於啟蒙運動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