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羅馬時,他簡直感動得無以復加。羅馬城內四處旗幟飄揚,自衛軍列隊行禮,學童們低聲唱著讚美詩,查理曼急著要與這個安排如此盛大歡迎儀式的人會面。
阿德利安一世(Hadrian Ⅰ)在公元七七二年接掌羅馬教廷,他出身古老的羅馬貴族家庭,其慷慨大方和優雅氣度皆顯示他是貴族之後。阿德利安教宗不但安排盛大的儀式歡迎查理曼,還以豐盛的宴席和表演節目招待他。
對查理曼而言,更重要的是阿德利安教宗還有著羅馬貴族強硬正直的性格,是個熱愛文化、教廷、受過良好訓練的知識分子,阿德利安教宗的虔誠和熱忱,贏得查理曼百分之百的尊崇。
在帕維亞的戰事方面,經過九個月的長期圍攻,查理曼和他的部隊終於攻陷該城,征服了倫巴底。至此,查理曼完全步其父後塵,敉平阿奎丹的叛變,擊敗倫巴底的軍隊。但查理曼在倫巴底一役的勝利中,卻表現出他不同於丕平國王的獨特風格。
丕平國王始終滿足於倫巴底人所提出的和平承諾,但查理曼則不然。查理曼要求永久和平,對他而言,就等於是徹底征服倫巴底人,他不願像他父王一樣,讓倫巴底人帶著他們的諾言離開,結果僅落得兩年之內再度被迫越過阿爾卑斯山來平亂。查理曼決定接收倫巴底王國,將之納入法蘭克的版圖,並於公元七七四年,封自己為倫巴底和法蘭克之王。
查理曼征服倫巴底之後,阿德利安教宗要求接收部分倫巴底的領土,查理曼因為急於幫他的新朋友達成心願,便慷慨地答應了教宗的要求,此舉更鞏固了教廷和法蘭克王國之間的關係。
然而,查理曼並沒有在義大利久留,對家庭和國家的忠貞促使他回國,何況他亦得知希爾德佳迪剛產下的小女嬰不幸夭折,他希望在愛妻哀傷時陪著她。此外,查理曼還必須應付另一場戰鬥——據報,兇狠的撒克遜人再度進犯,規模比以往更大。
查理曼大帝(5)
撒克遜人傳統上並沒有國王,而是每個部族各立領袖,在缺乏內部統合的情形下,撒克遜人過去並沒有對法蘭克形成嚴重威脅。
但是,現在情況不同了。在眾多撒克遜部族中,出現了一位聰穎、強力的領導人物,他試著統合撒克遜人,這個新領袖就是維杜金德(Widukind)。
查理曼決定馬上採取行動。他在公元七七五年年初召集了人馬,進軍撒克遜人的領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襲擊撒克遜人,一舉便攻下了敵軍的西格堡(Sigiburg)要塞。撒克遜人善打游擊戰,但在正規戰場上,他們根本比不上組織完善的法蘭克軍隊。法蘭克的騎士們以致命的弓箭及揮舞著長矛的步兵為後盾,架好長劍,排出嚴密的隊形,向前展開一波波凌厲的攻勢。查理曼所向無敵,連戰皆捷。
法蘭克軍隊與撒克遜人再纏鬥了兩年,每一次查理曼戰勝之後,都試著使一些撒克遜人皈依基督教,許多撒克遜人被迫受洗。查理曼這時並不瞭解,憑藉武力迫使人們改變宗教信仰是行不通的。
到了公元七七七年,維杜金德終於棄降,並且逃到答應提供庇護的丹麥(Denmark)。查理曼決定征服行動至此告一段落,但是如同倫巴底之役,查理曼並不因撒克遜人的口頭承諾而滿足,他們必須成為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查理曼在帕德博恩(Paderborn)附近建了一座要塞,並且於這年在此地召開法蘭克王國年度大會。撒克遜人看到這個壯觀的場面,莫不深感敬畏,隨後有很多撒克遜人放棄他們原來的信仰(他們祭拜的神,有點類似古希臘羅馬時代所膜拜的諸神),主動地參加受洗典禮。
這是查理曼的一大勝利,在當時,似乎沒有事情是他做不到的。他終於解除了倫巴底對教廷的威脅,這是他父王試了多年卻無法達成的成就。現在查理曼又為教廷掙得一大片新領土,以及數以千計的教徒,大部分的教徒還曾經是歐洲最頑強的無宗教信仰者。由此看來,上帝似乎真的與查理曼同在。
儘管查理曼是個信仰堅貞的教徒,他仍免不了和一般少年得志的年輕人一樣,變得驕矜自喜。這位一帆風順的年輕人,很快就會嚐到驕者必敗的苦果。
第三章:戰場失利
法蘭克軍隊的行軍場面非常壯觀,他們未著盔帽、金髮飄揚,英挺的身軀上穿的是皮製馬甲或輕便的盔甲,身上的佩劍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長劍是法蘭克士兵的主要武器,也是他們唯一使用的武器,士兵們皆妥善保養自己的長劍,劍鞘可能由金或銀所鑄成,上面有時還鑲著珠寶,這些都令法蘭克士兵們感到驕傲且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