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2 / 4)

2頁。二是〃國〃在〃家〃前,即所謂〃有國才有家〃,只有〃國家〃太平,農民才能安居樂業。換言之,只有把〃國〃治理好了,〃民〃才能安享太平。三是〃國〃的職責在保衛〃家〃,〃國〃的後面有〃家〃作基礎、作後盾、作支撐;〃家〃的前面有〃國〃作堡壘、作前鋒、作護衛。↖米↖花↖書↖庫↖ http://www。7mihua。com

幾千年來的中國歷史,實質上就是〃國〃與〃家〃或者說是〃國〃與〃民〃關係的歷史。中國古代學者荀子(約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對君民關係的見解影響深遠:〃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大略》。他強調君民關係為〃舟〃與〃水〃的關係:〃《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荀子·王制》。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深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之理,從而提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貞觀政要·君道》。民本思想是中國古典政治哲學中最具價值的部分。

但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與國家的關係始終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一治一亂迴圈的歷史週期率沒法打破;〃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歷史怪圈沒法跳出;孔子(公元前552—公元前479)嘆息過的〃猛於虎〃的〃苛政〃沒法根治;〃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這種官逼民反式的中國傳統政治困境沒法終止。於是,在世界歷史上並不多見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在中國歷史上卻頻頻發生。自從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舉起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大旗後,幾千年來各種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或農民叛亂,充斥著幾乎每個朝代,成為中國改朝換代的重要機制。

但令人深思的是,不管農民起義成功與否,農民的悲慘命運似乎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遇亂世,〃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參見《曹操集·蒿里》,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4頁……處盛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載《杜詩詳註》第1冊,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270頁……斯考切波(ThedaSkocpol,1947—)在對中國的研究中發現:〃在整個帝制中國的歷史上,正是農民的怨憤點燃了起義——但即使是成功的起義,也只不過是使現存制度獲得新生。〃參見[美]西達·斯考切波著《國家與社會革命:對法國、俄國和中國的比較分析》,何俊志、王學東譯,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2頁。縱覽二十五史,中國農民的悲慘命運充斥字裡行間,無不令讀史之人痛心扼腕;放眼大好河山,中國農民的血淚生活隨處可覓,直叫多少仁人志士作〃哀民生多艱〃《楚辭·離騷》。之嘆。國家如何跳出〃治亂迴圈週期率〃,農民如何走出〃興亡百姓苦怪圈〃,這是我對中國歷史的一個長久的沉思。

第3頁:

現實的種種困惑又常常迫使我靜下心來不斷思索農民問題的癥結所在與解決之道。馬克思說:〃我們越往前追溯歷史,個人,也就是進行生產的個人,就顯得越不獨立,越從屬於一個更大的整體。〃《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7頁。在傳統中國,農民被各種壓制性力量所束縛。毛澤東(1893…1976)就認為:〃政權、族權、神權、夫權,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四條極大的繩索。〃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27年3月),載《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頁。傳統中國皇權主義的政治實踐,印證了馬克思的一個著名判斷:〃專制制度的唯一原則就是輕視人,蔑視人,使人不成其為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1頁。在人類文明程序中,擺脫專制制度下個人受制於共同體支配的過程,也就是近代以來以張揚人的個性、追求人的自由、確立個人權利為標誌的民主化過程。〃人擺脫對共同體的依附成為獨立的個人這樣一個過程就是民主革命的實質,對農民來說,就是使農民得到完全的充分的公民權利,包括公共事務中的民主參與權利與私人領域中的自由權利。〃秦暉:《關於農民問題的歷史考察》,載秦暉著:《農民中國:歷史反思與現實選擇》,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頁。平等的公民權利的確立和保障,是現代國家構建的普遍取向。∏米∏花∏書∏庫∏ www。7mihua。com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