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2 / 4)

處波濤陣陣,一種神聖的、不可遏抑的責任感、使命感陡然升起。就在行走於淄水河畔的那個清晨,他寫下了卓絕千古的《勸學》,以不容置辯的口吻勸勉人之向善。

荀子的那個時代讓我們感到無比的驕傲。一群衣袂飄飄的布衣學者,與所有人一樣生活在矇昧荒涼物質匱乏之中,他們是怎樣悄然脫離世俗,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史上顆顆璀燦明星的?這真是個天大的奇蹟!我困惑之餘不斷地去讀荀子那篇驚世駭俗的《勸學》,漸漸又回到了他生活的時代。

是誰第一個發現靛青製作的方法?是誰正看著一瓢水凝結成冰?是誰發明糅木為輪?先人穴洞而居,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面對電閃雷鳴,驚恐萬狀,大自然賦予了他們希望和絕望。就是在這樣難以想像的困境中,先人憑著聰明和智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驚天奇蹟。荀子面對先人的創造毫不猶豫,手執刻刀,在昏暗的燈光下,用盡心血一筆一畫刻寫在竹簡之上。

我的眼光一直注意著《勸學》中的這一段話:“木直中繩,糅以為輪,其曲中規。”這十二個字讓我心潮起伏,思緒翩翩。細細揣摩,古人聰明才智纖毫畢現。

我猜想,荀子時代先人已經發明瞭墨斗,知道了製作木車的方法和用規矩量圓方的技巧。這三項了不起的發明是怎樣進入荀子視野的,我們不得而知,但這些技藝的確令人感到吃驚。墨斗是木匠必備之物,一根墨線可把木材量得筆直。木製圓形車輪裝上木箱大大方便了人們運輸物品,這種原始而又充滿智慧的技藝一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們農村還在使用。規量圓、矩量方使人們懂得了世界的本原——方與圓的組合。荀子表面上是在論述學習的重要性,但也是在用兩千多年前的民族智慧啟迪我們,應該真誠感謝這位智者與聖人。

荀子勤勉好學,手執古卷孜孜以求。晨昏相繼,他總是手捧《詩經》《尚書》《春秋》《禮記》而誦讀,那些讓它痴迷的竹簡已然破舊不堪,韋編三絕,但他總是耐心地重新穿繩相結。荀子不單讀書,而且知讀之高妙,他認為《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是心聲之歸結,《禮經》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因此他說讀書要從讀《詩經》開始而終於《禮經》,這樣才能達到道德之頂峰。《禮經》敬重禮儀,《樂經》講述中和之聲,《詩經》《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這些經典已經將天地間的大學問囊括其中,只要盡力去讀,便可成為高尚之人。書簡上的每一個字都在閃爍真理的光芒,這讓荀子興奮異常,他廢寢忘食,熟讀成誦,潛心揣摩,終成一代儒學大家。

荀子之前的那個時代也讓他陶醉其中,那個彈瑟的瓠巴是哪裡人?是否生有異相?他的瑟到底有多少根琴絃?他就那麼不經意間一揮手,琴聲就如清風流星四處飄散,驚得水中的魚兒浮出水面,靜靜傾聽。這是怎樣的一個樂師呀!今天,哪個樂壇聖手能像他那樣令我們心生羨慕和忌妒?那個彈琴的伯牙在荒野是否已然遇到了樵夫鍾子期?“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鍾子期是在聽到什麼樣的樂曲發出如此的感嘆?子期死,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的知音傳說,高山流水的絕唱,為什麼荀子沒有向我們娓娓訴說?

不對,荀子明明也在尋找知音,尋找那個識賢用才的君上。他曾兩度到當時齊國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學,藉以推行主張,多次擔任過列大夫的祭酒,但一個小小的學官與治國經邦的願望相差實在太大,於是他憤然離去,帶著滿腔豪情前往秦國,拜見秦昭王。面對威嚴的秦王,荀子有點心悸,但他並不畏形於色,只是神態自若地把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治的政治主張和盤托出。秦昭王聽得有點倦怠,長長地打了個呵欠,婉言辭絕。荀子的內心沉入萬丈深淵,從威儀赫赫的宮內走出,抬頭便看到了陰霾的天空,灰濛濛的大幕讓他感到身心交瘁。

荀子無奈地離開秦國,前去楚國。楚王聽完荀子的一番陳述,感到有些茫然,何去何從,他猶豫不決。望著眼前這位風塵僕僕的說客,楚王感到一絲憐憫,言不由衷地讓荀子去就任蘭陵令。就這樣,荀子來到蘭陵,內心有點悲哀和淒涼。一番周遊沒有取得理想的結果,心著實有些不甘,但同時又有點慶幸,就先在蘭陵實現自己的治國之夢吧!這天夜晚,他開始規劃宏偉藍圖,召官員,約下吏,制條例,定規章。第二天,他騎著頭小毛驢,穿街走巷,遍訪百姓,風餐露宿,行走無蹤。蘭陵,這個在中國版圖上並不起眼的古鎮遍佈了荀子的足跡。荀子治理有方,再加上風調雨順,幾年下來,士民殷富,明禮知方,四面八方的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