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轉引自洪明,徐逸倫。 中國小城鎮管治研究初探'G' //顧朝林,等。 城市管治……概念·理論·方法·實證。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131。
2。 多城市區域治理模式
跨行政區域的治理模式,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重點。靖學青(2002)將美國大都市區治理歸納為四種模式:350以紐約大都市區為代表的鬆散、單一組織的區域治理模式;以華盛頓大都市區為代表的統一組織的區域治理模式;以傑克森維爾大都市區為典型的完全單層的區域治理模式;以邁阿密大都市區為典型的雙層制的區域治理模式。
比較而言,孫兵(2007)351、郝壽義(2007)③關於多城市區域治理模式的一般性歸納最具科學性和概括性。他們根據區域治理主體的合作程度以及對參與主體約束力大小的不同,將區域治理模式劃分為專題專案合作、專業委員會、區域委員會和城市聯盟四類。其中,專題專案合作中區域治理主體合作程度最低,對參與主體的約束力也最弱;城市聯盟的合作程度最高,對參與主體也有很強的約束力;另外兩種模式則介於這二者之間。
就中國的國情而言,區域治理組織主要包括鬆散型的區域治理組織、專門委員會、城市聯盟三種形式(孫兵,2007;郝壽義,2007)。352
(1)鬆散的區域治理組織。鬆散的區域治理組織主要是透過區域內不同城市之間建立起鬆散的、非政府組織形式的協作組織,為區域協調發展及經濟一體化開展宣傳和提供資訊交流的場所,作為一種非正式的制度,它為正式制度變遷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更高層次的區域治理組織的建立創造了條件。這種區域治理組織是地方政府自願組建的組織,組織的建設及運作方便,是一種制度變遷成本最低、易於操作的區域治理組織形式。
(2)專門委員會。區域可以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自身要求,就城市區域經濟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某一單一問題,成立單項的、小規模跨行政地區的專門委員會。
(3)城市聯盟。城市聯盟是一種層次較高的區域治理組織形式,比較適合於內部經濟聯絡非常密切的區域。國內學術界一般認為美國學者佩爾斯(Neel Peirce,1993)曾首倡〃Citistate〃一詞探討〃城市聯盟〃問題。353國內城市聯盟理論研究以靳景玉等(2004,2006,2007)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354城市聯盟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城市為了一定的願景目的建立在契約之上,而進行的一種合作性超邊界組織安排。城市聯盟的模式可分為單中心城市聯盟、雙中心城市聯盟和多中心城市聯盟三類。城市聯盟具有五大顯著特點:一是目標性。城市聯盟建立在一定的目標(〃共同願景〃)基礎之上,有明確的目標性是城市聯盟的第一要素。二是系統性。城市聯盟是以契約和協議為約束構成的聯盟系統。三是動態性。城市聯盟盟員城市的增減具有動態性。四是協同性。城市聯盟各方既相互獨立,不存在行政上的等級關係,又相互依賴,相互之間進行優勢互補而產生協同效應。五是共贏性。城市聯盟各方在相互信任、依賴的基礎之上透過合作獲得各自的利益,規避各自風險。城市聯盟成功運作必備以下條件:具有共同的利益和願景(目標);選擇適當的聯盟夥伴;注重各盟員城市在聯盟中的影響力;建立信任機制、協調機制和懲罰機制;建立城市聯盟內部的公共物品的供給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
複習思考題
1。 概念解釋
區域治理主體;區域治理客體;區域治理自組織協調機制;城市聯盟
2。 簡述〃區域治理〃和〃區域管理〃概念的異同。
3。 簡述區域治理的基本特點。
4。 簡述區域治理的型別和模式。
5。 簡述區域治理主體參與區域治理的具體方式。
開放性討論題
1。 如何從區域公共管理的視角科學理解〃區域治理〃概念的基本內涵。
2。 如何從制度安排的視角構建城市∕區域聯盟運作機制。
參考文獻
1。 顧朝林,等。城市管治……概念·理論·方法·實證'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2。 黃麗。 國外大都市區治理模式'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3。 宋迎昌。 都市圈:從實踐到理論的思考'M'。 北京: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