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坦然回答,一席飯間私訪的事沒提一個字。也幸虧是這樣,否則跳黃河也洗不清。
劉基說:“朱文正何其聰明,用得著求情嗎?求我們不如求他老子,求他養母。”
朱元璋說:“那他純粹是盡地主之誼了?”
劉基說:“還有對長輩的尊敬。”
朱元璋什麼也沒說,眼裡含著淚水。
兩天後,朱元璋下令,監押朱文正上路,解送京城。此事轟動了江西,也震動了朱元璋勢力範圍內各府縣。
訊息傳到浙江朱文忠耳朵裡,他先哭了一場,他與朱文正都是自幼飽受離亂之苦,又結伴來投朱元璋,分別以外甥、侄子的身份成為朱元璋養子,一起唸書,一起出道為將,想起在一個被窩裡睡了好幾年的情意,朱文忠不顧一切地馳馬進京,來救朱文正了。
由於他不分晝夜趕路,進了京城玄武門時,馬都累得直搖晃了。
朱文忠馳馬到奉天門外,沒等跨下馬來,那馬打了個前失,猛然跌倒,口吐白沫。朱文忠看看它,渾身水洗一樣的,馬活活累死了。
朱文忠一瘸一拐地上殿。
此時朱元璋正與群臣分享著馮國勝攻下高郵城的喜悅。
高郵這一仗,證明了朱元璋“響鼓也要重捶”的理論。什麼叫知恥而後勇?馮國勝一用心,不是攻下高郵城了嗎?
李善長說:“殿下太狠了點,幾百里路程,讓他徒步往回走。”
朱元璋說:“這不是懲罰,我是要讓他記住,什麼叫知恥而後勇。”
汪廣洋剛從高郵回來,他報告,攻破高郵,所獲甚多,光庫中糧食就有八千石,他們問降卒怎麼辦?
朱元璋說:“這還用問嗎?一個不殺。連常遇春都不再殺降了。”
李善長建議可將降卒發往沔陽、辰州,在那裡墾荒種糧,有妻女願回家者發路費。
朱元璋表示同意。他預言張士誠的末日不遠了,下一步就是如何拿下張士誠的老巢姑蘇了。
這時忽聽殿外鳴登聞鼓,眾皆面面相覷。
原來這登聞鼓是朱元璋即吳王位後的一項得意之作。他在宮門外懸一面大鼓,取名為登聞鼓,允許臣民百姓有冤情不能從地方官那裡得到公正處理的,可以直接來擊打登聞鼓喊冤,任何人不得攔阻。這也是朱元璋避免受到下屬官員矇蔽達到兼聽的一項措施。
他卻沒有想到,設立登聞鼓才兩日,怎麼就有人敲?他立即命人去殿外看看,有何冤情?
拼命擊鼓的原來是朱文忠。
雲奇過來拉他:“不要擊了,這登聞鼓不是隨便擊的。你想見你父親什麼時候不能見?用得著擊鼓嗎?”
朱文忠連鼓槌都沒有放下,一路跌跌撞撞地上臺階。
疲憊不堪的朱文忠一上殿,眾人都吃了一驚。朱元璋繃著臉,威嚴地看著朱文忠,他已猜到了八九,必是為朱文正而來。
李善長說:“你什麼時候從浙江回來的?快坐。”侍從引著朱文忠坐,朱文忠卻推開了侍者。
汪廣洋說:“看你這樣子太疲勞了,有軍情大事回頭再說吧。”這當然是開脫他。
卻不料朱文忠說:“我沒什麼軍情大事!我怎麼不累,我跑了三天三夜,累死了三匹好馬!”
朱元璋終於震怒了:“朱文忠!你作為鎮守一方大員,沒有旨令,擅離職守,該當何罪?”
朱文忠舉著手裡的鼓槌搖晃著,說:“沒有旨令,就不能回來了?眼看著我哥哥人頭落地,我也不能回來嗎?”
眾官交頭接耳,知道朱文忠是要觸黴頭了,這不是飛蛾撲火嗎?
就在朱文忠擊登聞鼓闖殿為朱文正求情的時候,馬秀英正在文樓裡陪讀。
宋濂又開始授課,孩子們正在背誦《齊桓晉文之事章》中的一段: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門外人影一閃,坐在後面的馬秀英看見是金菊點手叫她,便走了出來。
金菊說:“雲奇捎信來,說文忠從浙江回來了,連戰馬都累死了。”
到了家門口,這信還用得著捎嗎?這雲奇顯然是在報凶信,朱文忠擅離職守,這是大罪呀!
馬秀英一聽,慌了,心裡暗自叫苦,這孩子也不省心,沒有王命,擅離職守,這不是以身試法嗎?
金菊說:“回來就回來唄,有什麼事?大驚小怪的,夫人也這麼當回事。”
馬秀英說:“他一定是聽說文正的事,專門跑回來求情的,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