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荊公也不得不服。
不以公為私,就在於廉而不貪。這不但要觀察他的從前,尤其要觀察他的後來。顧亭林在《日知錄》中說:“季文子死時,以大夫禮節入殮,以他用過的家用器具陪葬。沒有錦衣的妾婢,沒有吃糧食的馬,沒有家藏的金銀,沒有貴重家器。君子這就知道季文子是忠於王室了。輔佐三代君主,而沒有傢俬積蓄,難道說不忠嗎?”諸葛亮呈表給後主劉禪說:“我家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樹,薄田十五頃,子孫的穿吃二事,全靠自家,我覺得寬裕有餘。至於我在外面,沒有別的排程,只有隨身衣物,食用之類,全都仰仗官府,不另索取,以長尺寸。我死的時候,不要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辜負陛下。”到諸葛亮死的時候,正像他所說的那樣。廉潔,不過是人臣的一節,而史家稱他為忠。讀過諸葛亮的表言,可以看出他的操守,他的志趣,他的肝膽,他的赤誠之心,無不字字見血,句句心長,可以與日月同輝。
想征服人、征服天下與後世,不僅要以貪贓枉法、受賄自富作為大戒,人情饋贈,也宜當免除。
王朗川的《言行彙纂》記載:“雲南大理府出產石屏,管理這個地方的官員,每個都是勞民傷財,車船載著去饋贈於人。有個幫主獨自寓意於送行詩說:”相思莫遣石屏贈,留刻南中德政碑。‘又有河南土產特種蘑菇線香,旅遊的人都拿取以饋贈於人。當肅愍公巡察這個地方時,他一點兒都不取。當時有人作詩說:“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這雖然是小事,然而從這裡可以看出為人的高風亮節。小節立,大節也就自然可立。取財之道很多,要想發財就不要去做官,以做官而發財,終究會有淒涼之日。作為一身之計,就不必為財;為了子孫之計,就不必留財。財多,必然累己、害己;還不如清廉自守,留個好名聲,留個好榜樣給子孫後代。
斬斷情緣,舍痛割愛
對於非常要好的朋友,我們要常存愛護之心。特別是當自己面臨危險的處境時,首先應該想到怎樣保護朋友。那麼,自己面對危難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斬斷情緣,舍痛割愛這是古人常用之法,曾國藩也使用過。
當湘軍在鎮壓太平天國獲得首功之後,湘軍將領均受到不同層次的嘉獎,曾國藩被授予世襲侯爵。這本來與清政府允諾“拿下金陵者封王”有差異,但仍然遭到滿漢大臣們的妒嫉,不斷向慈禧進讒言的大有人在,以致於連慈禧都覺得太過分了。但慈禧終究是個聰明的女人,她既不願讓別人借自己的手除去競爭對手,也不願鐐戮有功之臣,在青史留下嗜殺的罪名。所以,慈禧用了暗中栽贓、調兵成攝、敲山震虎等三計來警告湘軍收斂氣勢。
面對慈禧的警告,深諳儒家精髓的曾國藩豈能不知其意,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處境危險,而手下這班朋友的處境更加危險,因為一旦小有差錯,清廷即使不拿自己開刀,也要斬幾個追隨自己的人來殺自己的威風。所以,此時最好的辦法是斷情,讓朋友們各奔前程。
經過一番計議,曾氏兄弟做出了這樣的決定:一是將湘軍中的老弱之兵裁掉,這樣人數減少而質量益精。二是將湘軍分散,一部分由曾氏兄弟自己統率;一部分由左宗棠帶領,開進西北(這支軍隊後來在平定阿古柏叛亂、收復新疆戰事中又建奇功)一部分水師交給黃翼升統領,其他人馬全部轉入李鴻章的淮軍。
當時,對於曾氏兄弟這樣的決定,許多朋友並不理解,有的埋怨曾氏兄弟過河拆橋,有的認為清廷欺人太甚,想擁兵起義,與清政府對著幹。對於前者,曾國藩並不做過多的解釋;而對於後者,曾國藩可是大為惱火,他狠狠申斥了這些魯莽之夫。他這樣做無非都是為了保全朋友和家人的性命,當然同時也保全了自己的名節。
那麼斬斷情緣這一手效果如何呢?從曾國藩及其朋友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僅無一人再因湘軍而獲罪,反倒被舉薦出去的朋友都有了更好的前途。
大黑不黑法
“舌柔在口,齒剛易落。”在錯綜複雜、曲折微妙的人際關係中,剛正不阿如岳飛死於“莫須有”的罪名,完顏亮一心求勝將敗退的數萬金兵投入江中,結果被忍無可忍計程車兵殺害。可見能忍別人所不能忍,做到趨輕避重、權衡利弊者,才能遊歷人生,保全己身。
堅則易斷,柔則易曲
過於堅硬就會折斷,過於柔軟就會捲曲。金屬過於堅硬就容易折斷,皮革過於堅硬就容易破裂;領導者過於殘忍、武斷,大禍必然到來。災禍的降臨是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