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一拍即合,合併即告成功。
美國人早就對日本汽車“侵入”美洲大陸反感至極,而史密斯竟公然將日本公司大搖大擺請到本國生產汽車,這簡直是引狼入室。為此,美國汽車業界對此舉頗有異議。
到底是“引狼入室”,還是“調虎離山”,史密斯自有他的打算。他深切地瞭解到,美國汽車業界之所以在日本汽車大舉進攻之下束手無措,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過去太輕敵了。當初日本車剛剛駛入美洲之時,幾乎所有美國汽車商都認為日本車不過是初學者的小玩藝、廉價的商品。對日本汽車售價低、效能好、省燃料的特點缺乏正確的認識和態度,等到日本汽車在美國越來越暢銷時,美國同行便一籌莫展了。其實,史密斯與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合併之舉,絕不表明他已向日本同行俯首稱臣,他知道要與之較量進而戰勝它,就必須瞭解它,學習它。時至今日,沒有一家美國廠商不明白,要想與日本汽車競爭,必須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車輛品質,只有兩手齊抓,雙管齊下,才能贏得這場競爭。而通用汽車公司把一家工廠與豐田公司合併,目的正是“調虎離山”,在於學習日本公司的生產方式和管理經驗,然後結合美國和本公司的實際情況加以消化吸收,儘快實現戰勝日本汽車的目標。
善意收購,留好名聲
知恩圖報,以善從商,是李嘉誠商業生涯的準則。即使後來在股市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李嘉誠始終恪守善意收購的原則。他總會將刀光劍影化為和風春雨,皆大歡喜。有人戲稱,要挫敗李嘉誠的收購計劃很簡單,只要說一聲“我不願意”,李嘉誠就不會再做任何行動了。
香港股市素以潮起潮落、兇險莫測著稱。在香港股市的收購歷史中,常見的收購策略主要有三種型別:一、霸
這是典型的海派作風,一擲億金,速戰速決,以實力與對手較量,更以絕對優勢壓倒對方。如此收購代價極昂,一般是“殘勝”或“慘勝”,或稱“負創取勝”。包玉剛收購九龍倉是其典型的戰例。
二、奸
“奸”就是既當莊家,又當炒家,甚至自拋自收以圖操縱股市,其結果往往造成惡意收購,股民叫苦不迭,怨聲載道。其代表人物劉鑾雄被稱為“股市狙擊手”,是人人生畏的“惡意收購”的典型。劉鑾雄對香港證券業起過功不可沒的歷史性推進作用,但由於他奉行“惡意收購”,股市同仁聞之色變。
三、義
收購對方的企業,必與對方進行協商,儘可能透過心平氣和的方式談判解決。若對方堅決反對,不會強人所難。收購者奉行的是“善意收購”。其代表人物是李嘉誠。李嘉誠富有心計,又極有耐心,擅長以柔克剛,以靜制動。他的收購從不情緒化,沒有把被收購企業當作古董孤品非買不可的心理。李嘉誠遇到阻力、權衡利弊後,會不帶遺憾地放棄。收購九龍倉、置地,他都持這種態度。無論成與不成,通常都能使對方心悅誠服,且在日後成為朋友。
收購成功,李嘉誠不會像許多新任老闆一樣,進行一鍋端式的人事改組與拆骨式的資產調整。他儘可能挽留被收購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照顧小股東的利益。股權重組等大事,必徵得股東會議透過。
收購未遂,李嘉誠也不會以所持股權為要挾,逼迫對方以高價贖購,以作為退出收購的條件。
李嘉誠的形象有口皆碑,從來不用擔心他會惡意收購。在商場上,李嘉誠有意去結交朋友,先不談生意,而是建立友誼。友誼長在,生意自然不成問題。他結交朋友,不全是以客戶為選擇標準。如俗話所說:“人有人路,神有神道。”今天成不了的客戶,或許將來會是客戶;自己做不了客戶,會引薦其他的客戶;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幫著出出點子,敘敘友情,也是一件好事。在這方面,李嘉誠的信念是:良好的形象和信譽,本身就是寶貴的財富。
新商經之“經”
常言道,商場如戰場,怎樣才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呢?古往今來,成功的商人無不從做人開始,只有做個合格的好人,才能做個成功的商人,正因為有了君子愛財應取之有道的原則,才成就了松下幸之助等一大批成功的商人。也惟有如此,才能縱橫商海,財源滾滾。當然,經商如果太黑太厚,無論你花招使的多麼巧妙,終究有一天會露餡穿幫,那些偷奸耍滑、見利忘義、惟利是圖的商人,即便賺得如山的鈔票,終也不會長久。
商界楷模松下幸之助
日本企業家松下幸之助說:商業競爭不相信眼淚,做生意不可拘泥於陳規,商人的訣竅就在於對顧客要厚,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