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之勢,向空虛的阿史不來城猛撲而去。
寧遠國又叫拔汗那,是嶺西諸國中相對較為親唐的一個附庸國,國王被唐王朝封為奉化王,其王后便是大唐的和義公主,在和義公主的主導下,寧遠國一直奉大唐為宗主國,在西域諸國一片倒向大食的大環境下,寧遠國獨善其身,承受著極大的壓力,這次唐軍欲重建碎葉軍鎮,寧遠國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
昨天夜裡。當李慶安的特使趕到寧遠國會見了國王后,寧遠國當晚便做出了出兵的決定,國王波列派大王子屋磨為主帥,率軍一萬五千人偷襲阿史不來城,斷大食軍的後路。
……
唐軍大營,幾名斥候騎兵飛馳而來,奔至營門口,他們翻身下馬,向中軍大帳疾奔而去。
中軍大帳內,李慶安正再一次向楊再成詢問兵敗的細節,儘管韓志付出了兩千軍隊的損失,但他們也帶來了和大食軍作戰的第一手寶貴資料,這幾天,幾乎每一個逃回計程車兵都在詳細描述自己所遭遇的大食軍和石國軍的情況,大量的情報被彙集整理,漸漸地濃縮成幾十條簡潔實用的情報。
‘大食軍和石國軍隊的戰馬速度比唐軍戰馬速度快一成,且耐長途奔襲,都是大宛良馬。’
‘大食軍弓箭薄弱,但有投擲短矛,在三十步外投射,威力極大。’
‘大食軍身著皮甲,角弩百步外能射穿。’
諸如此類,這些有效的情報將指導李慶安的最後部署。
李慶安找楊再成是要更多瞭解關於大食軍主帥的情報,他已從碎葉突騎施人那裡瞭解到了一點零星的情報,大食主帥叫朱迪爾,年約四十歲出頭,在河中地區征戰已有十幾個年頭。在攻打康國和石國中立下赫赫戰功,被譽為呼羅珊雄鷹,但李慶安想知道的,是這隻雄鷹在戰場上是怎麼翱翔?
“使君,在判斷敵軍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