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2 / 4)

小說:徐海東 作者:死磕

揮戰鬥,直到打垮敵人的進攻。

徐海東同志對敵人恨,對革命的同志卻總是關懷備至。不論是在堅持鄂豫皖蘇區反圍剿的艱苦鬥爭中,還是在歷盡艱險的長征途中,他和紅軍戰士同甘共苦,從不以領導者自居而搞特殊化。我們離開鄂豫皖蘇區,經平漢,過棗陽,到陝南這一段,經常受到敵人的襲擊,部隊常常沒有飯吃,沒有水喝。有一次,剛支好鍋,被敵人一個炮彈打得粉碎,炊事員也壯烈犧牲了。沒有辦法,海東同志就帶頭吃生黃豆麵。他有時還把自己的馬讓給傷病員騎,而自己卻拖著帶病的身子爬山行軍。他的這種高尚的品德,深深感動著廣大指戰員,影響著全體幹部和戰士,全軍上下互相關懷、互相愛護蔚然成風,形成了一股不可戰勝的革命力量。

徐海東同志為革命鞠躬盡瘁,積勞成疾,但他意志堅強,充滿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以極大的毅力頑強地同疾病作鬥爭。我們都為他的健康暗暗著急,可他卻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總是樂哈哈地對去看望他的人說:“沒什麼,這副骨頭還散不了架。”在病中,他始終保持和黨組織的聯絡,時刻關心國家大事,關心黨的前途,認真學習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利用自己的有生之年盡力為黨工作,親自組織編寫紅二十五軍戰史。他經常教育自己的子女要珍惜革命的成果,要艱苦樸素。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光明,要看到勝利。一九六三年,我到北京參觀學習,有機會去看望徐海東同志,這時候,他的肺功能大部分已經喪失,呼吸很困難,但他還是讓人用車子把他推到飯桌旁,和我一同吃飯,還不住地往我的飯碗裡夾菜。並說道:“我們這些人能夠活到今天,就很不簡單了。要感謝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關懷。我相信我們這個黨是有希望的,應該抓緊時間為黨工作,團結一致搞好我軍的建設。”他的話使我受到極大的教育和鼓勵。這樣一面工人階級的旗幟,這樣一位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同志,被林彪、“四人幫”看作眼中釘、肉中刺。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幫”一夥誣陷他,對他在政治上迫害,在生活上刁難,在肉體上折磨,使他的病情繼續惡化。面對林彪、“四人幫”一夥的倒行逆施,海東同志始終不屈不撓,表現了大無畏的無產階級革命氣概。就是這樣一位久經考驗,曾經威震鄂豫皖和陝甘的紅軍領袖,國民黨反動派曾懸賞捉拿,出十萬大洋沒有買去他的人頭,而在林彪、“四人幫”的殘酷迫害下,竟含著冤恨與世長辭了。這是多麼沉痛的教訓啊!

徐海東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光榮的一生,也是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一生。我們要學習徐海東同志的崇高革命精神和優秀品質,無限忠誠於黨的革命事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鬥!

勞山戰鬥 羅希林離延安約六十華里的南面,便是樹木參天的勞山。山勢一直向南綿延到二十里外的甘泉。一條由延安到西安的公路從山腳下穿過。說也奇怪,陝北山地雖然很多,但象這樣蒼鬱的綠山,卻不多見。這是延安對外的交通要道,在古代就成為綠林豪傑出沒之所,而現在,它卻成為我回憶中的可愛聖地了。

一九三五年九月,正是鄂豫皖蘇區紅軍大部分西進入川,與一方面軍會合。而我們由徐海東同志領導,衝破敵人“層層圍剿”,徑直來到陝北與劉志丹同志會師。會師以後的一個月,蔣介石就以東北軍——就是不抵抗日本鬼子的東北軍——的兩個軍為主力,加上馬鴻逵、高柱滋等軍閥部隊,向我們發動了第三次“圍剿”。我軍在“保衛陝北蘇區”的口號下,被迫進行自衛。

為了粉碎敵人圍攻,軍團長(紅十五軍團)徐海東同志計劃著給敵人主力以致命打擊。在荒山僻野的陝北丘陵地帶,他選上了勞山——這條槽形的山地,作為敵人葬身的墳墓。

九月的陝北,陽光仍然炎熱灸人。徐海東同志帶著我們去看地形。他那高大的身軀不時從這裡走到那裡,一會兒臥伏著窺視,一會兒向山頂搜尋,好象要把每一條通路、每一個高地、每一株樹木都印到他的腦子裡似的。公路在山下平靜地躺著,象條白色的帶子橫鋪在山槽裡。“真是打伏擊的好地方!”我暗暗想。

軍團長和我們仔細地研究了情況,設想了敵人可能採用的一切辦法。最後,我們選擇了距右側約十餘里長的一條蒼綠的山巒,作為埋伏的地方。

從情報知道:敵人駐延安的一○五師,要換防路過甘泉。軍團長命令二十六、二十七軍分別阻擊可能來至延安和甘泉的援敵,讓我們二十五軍擔任伏擊敵人一一○師的任務。我當時在七十五師二○五團三營當副營長,我營的主要任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