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翻譯佛經,玄奘經常“三更暫眠,五更又起”。他這樣夜以繼日地工作了十九年,譯出佛經七十四部、共一千三百多卷。664年二月,玄奘病逝於長安玉華宮內。後來,玄奘所譯佛經的原本在天竺散失了。玄奘的譯本就成為研究印度古代文化的珍貴史料。
玄奘是唐朝的和尚。和尚在當時叫“僧”。所以後人稱玄奘為“唐僧”唐僧玄奘到西方取經的事蹟在民間廣泛流傳,越說越“神”,變成了神話。到了明朝,小說家吳承恩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寫成小說《西遊記》。《西遊記》裡唐僧到西天取經的神話故事,跟玄奘到天竺取經的這段真事,雖然都被人們簡稱為“唐僧取經”,但這兩個唐僧取經的內容,相去卻有十萬八千里了。
二十九、瑤家的黃巢廟
──唐末農民戰爭的故事
王宏志
今天湖南宜章縣的黃沙峒,古來是瑤族聚居的地方。那裡山勢險惡,盤行百餘里。唐宋之際,黃沙峒修建了一座黃巢廟。廟前還栽種了一棵高大的杉樹。瑤族人民每次起義反抗封建政府,都要在廟前集合,然後祈禱,預祝成功。平日,瑤族人民也經常去廟裡祭祀黃巢。直到南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年),這座廟才被封建統治者焚燬。這兒怎麼會修建起一座黃巢廟呢?我們從黃巢起義流動作戰的過程裡就可以知道了。
黃巢起義發生在唐朝後期。那時候,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加之賦稅的繁多,迫使眾多的農民逃離家鄉,過著流亡的生活。廣大農民生活不下去,被迫起義反抗。875年,山東、河南一帶的農民幾千人,由王仙芝領導,在長垣(yuan元,今河南長垣東北)起義。同年,冤句(qu渠,今山東菏澤西南)人黃巢(?-884年)帶領幾千人起義響應。不久,兩支起義軍會合在一起,從山東轉戰到河南、安徽、湖北一帶,屢次打敗後軍。878年,王仙芝戰死,起義軍推黃巢為“沖天大將軍”,就在他的領導下繼續戰鬥。
唐朝政府的軍隊大都集結在北方,勢力強大,而南方的兵力比較薄弱。加之,山東、河南、陝西一帶連年受災,糧食十分緊張。而江南地區的糧食物產比較豐富。起義軍已有十萬大軍,需要充足的糧食供應。黃巢看到這種形勢,就決定採取“避實擊虛”的方針,展開流動作戰,向南方挺進。878年,黃巢率領大軍飛渡長江,南下深入江西內地,又從江西進到安徽南部,而後又轉戰浙江。唐朝政府見起義軍進入唐朝的財賦來源重地,就把戍守西南疆上的節度使(總攬數州軍、民、財政大權的高官)高駢(pian),調來任鎮海節度使,對付起義軍。
起義軍進入浙西,轉戰在天目山地區。那裡崇山峻嶺,交通不便,當地百姓缺少食鹽。黃巢進山以後,運來大量食鹽,分給貧苦的農民。農民切身體會到起義軍是為百姓謀利益的,都踴躍參加起義隊伍。八月,黃巢攻克杭州。起義軍進城以後,燒燬了杭州官府的文書檔案,沒收了官府的全部財貨。接著,起義軍又攻佔了越州(今浙江紹興)。高駢見黃巢已經進軍到鎮海的轄境,忙派幾員部將分路出擊。起義軍受到了嚴重的挫折。為儲存起義力量,黃巢決定避開高驕的阻擊到福建去。原打算從浙東乘船浮海到福建,但一時找不到那麼多船隻,就轉道從閩、浙交界的山區去福建。那裡山巒起伏,懸崖峭壁,有些地方連羊腸小道也沒有。黃巢率軍沿仙霞嶺開闢山路七百里,直通入福建境內的建州(今福建建甌)。後來,起義軍開闢的這條山路就成為閩、浙之間的交通要道。
建州刺史李乾佑聽說黃巢率起義軍來了,慌忙棄城逃跑,起義軍佔領建州後又轉攻福州。福州觀察使(考察官吏政績的地方行政長官)韋岫(xiu秀),也棄城而逃。起義軍在879年1月佔領了福州。起義軍在福建,到處焚燒官府,殺死官僚地主,沒收他們的錢財分給貧苦百姓,深得百姓愛戴。至今在福建的羅源縣還有一座山叫“留錢山”,傳說就是黃巢起義軍把億萬錢財送給當地窮苦百姓的地方,百姓為紀念起義軍,就把當地的一座山起名“留錢山”。在福建南安縣東田西部的羅山下的“鳳巢”村,也有關於黃巢的動人故事。據說在唐朝末年,村裡有個張鐵匠技術高超,打製的劍,寒光閃閃,鋒利無比。張鐵匠娶了個漂亮的妻子,當地的山霸胡老疙聽說了,就帶著一幫爪牙把她搶走了。張鐵匠也被迫躲進了深山。後來,黃巢帶兵來到羅山腳下,張鐵匠聞訊趕來投奔,還獻上一口祖傳的“青龍寶劍”。黃巢一見大喜,立即接過劍舞動起來。起義軍戰士和山民也都圍成圈觀看喝彩。黃巢舞罷,跳出圈外,對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