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派曹彬率軍去攻南唐時,不殺一人,還禁止將士擄掠老百姓。因此戰爭過後,市場仍然繁榮,秩序也很穩定。金陵群眾把這件事傳為佳話。”忽必烈聽了沒有作聲,但他心裡明白,這是姚樞的勸諫。第二天,忽必烈見到姚樞時說:“昨晚你說的曹彬取南唐的故事,我也能做到的。”姚樞高興地回答:“這是聖明賢君的心腸,是百姓的福音,也是國家的幸福啊!”
1253年十月,忽必烈率領中路軍到達金沙江邊,只見江水滔滔,洶湧澎湃,將士們在江邊徘徊。劉秉忠建議尋囊造筏,用革囊和木筏渡江,把全軍將士順利地送過了金沙江。接著,他們又降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就向大理進軍,這時,離大理國也只有二百里的路程了。
大理國原由白蠻的首領段思平所建,自937年建國(那時中原正是五代時期),到這時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當時的國主名叫段興智,管轄現在的雲南全境和四川西南境的土地,但實權掌握在高祥、高和兩兄弟的手裡。
怎樣攻取大理國呢?根據當時大理已處於四面包圍的形勢,大家建議用先禮而後兵的辦法,以和平的方式奪取大理國。1253年十一月,他們派使臣玉律術等前去招降。段興智想議和,但拿不定主意,高祥拒絕投降,還殺了三個使臣。忽必烈非常生氣,下令攻擊,十二月攻佔了大理國的都城──羊苴咩城。段興智見勢不妙,逃奔善闡(今雲南昆明),高祥逃到了姚州(今雲南姚安)。
城破之後,蒙古將領紛紛提出要為死難者報仇,懲罰大理城,忽必烈也同意了。張文謙、劉秉忠、姚樞等得知訊息,即刻拜見忽必烈。他們對忽必烈說:“殺死使者抗拒命令的是高祥,不是人民。人民沒有罪,我們不能殺害這裡的人民。”忽必烈認為他們說得在理。劉秉忠接著說:“況且,我們興師動眾的目的是為了以仁義獲天下,如果濫殺無辜,得到的只是一個空城,這對我們又有什麼用呢?!大王還記得曹彬取南唐‘市不易肆’的故事嗎?我們千萬不可嗜殺呀!”忽必烈感激地說:“我一定遵守自己的諾言。”於是,他們用帛作旗幟,上寫止殺的命令,到處宣傳、佈告全城。大理由此免遭屠城之禍。忽必烈的軍隊由此改變了過去傾城屠殺的野蠻做法。攻下大理後,留下部分軍隊戍守,忽必烈班師回到了蒙古。
1259年七月,蒙哥汗在攻打南宋的合州釣魚城時,中炮重傷,後死於營中。死訊傳出後,忽必烈接受漢族士大夫的建議,一面迎接蒙哥的靈車,一面與南宋簽訂密約,並搶先於1260年三月自立為大汗,定都開平府(今內蒙古多倫縣西北)。以後他又依靠漢族官吏的支援,戰勝了阿里不哥。
忽必烈是個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決心按照中原封建王朝的“漢法”來改造蒙古國家。在經濟上,他“以農桑為急務”,1261年設立了勸農司,任命姚樞為大司農(掌管農桑水利的高官);1262年,為了整治水利,他請大臣們引薦各種懂得水利的人才。張文謙向忽必烈推薦了郭守敬。
郭守敬從小喜好自己動手製作各種器具,也受到了祖父的深刻影響。他的祖父郭榮,學識淵博,精於數學、天文和水利知識,劉秉忠是他祖父的好朋友。大約在郭守敬十幾歲的時候,劉秉忠在武安縣紫金山與老友張文謙等人在一起讀書,郭榮就把郭守敬送到他們那裡,向他們學習。這次學習使郭守敬在天文、數學方面受益不淺。對郭守敬成才影響最大的是劉秉忠。同學中還有一個比他小四、五歲的王恂。郭守敬三十二歲那年,被忽必烈任用來管理水利事業。
忽必烈在上都(今內蒙多倫附近)接見了郭守敬。他向郭守敬詢問了有關水利方面的問題。郭守敬根據所學知識和實測情況,立即提出了六條建議。第一條建議修復從中都(北京)到通州的漕運河道;其中的三條是有關城市用水、灌溉渠道和地方水利建設的意見;最後兩條是關幹中原地帶水源的合理利用和黃河北渠建設的建議。這些建議有利農業的發展,也是切實可行的。忽必烈很賞識。於是,任命郭守敬為提舉諸路河渠(管理各地治河工程的官),具體負責水利建設。第二年又升為銀符副河渠使,以後又擢升至都水監(管理治河等事務的官)、工部郎中(掌管工部事務的官),主管水利事務。1264年,郭守敬隨張文謙到西夏視察水利設施。以後在他主持下,寧夏地區唐來、漢延等大小八十餘條河渠得以修復,九萬多頃田地重新得到灌溉,為西北地區農業生產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276年,忽必烈根據劉秉忠生前的建議,派劉衡、王恂和郭守敬主持修訂曆法。在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