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2 / 4)

小說:龍的傳人 作者:竹水冷

,把它懸空起來可以向四周隨意活動,它的正極總是指向有負極的北方,而負極總是指向有正極的南方。這是絕對不會變的,這種效能就叫指極性。司南正是根據這種指極性創造出來的。司南的樣子,據學者研究,大致象一把湯勺,頭有一根長柄,略略翹起;另一頭則是光滑的圓底。這是用整塊的磁鐵琢磨而成的。與此同時,還要做一個光滑的底盤,底盤是用鋼做的(也有用木頭做的,但一定要塗上漆以使它光滑),盤的四周刻著分別方向的二十四位和符號。司南就放在底盤中間,輕輕地轉動一下勺柄,靜止時柄的方向必然指向南方。據說,那時有人到山中去採玉,怕迷失路途,就隨身帶有司南,以辨方向。司南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

除了司南以外,古時還有一種指南車,同樣起著指示方向的作用。指南車的發明,據說是在遠古時代。那時,我國南方的九黎部落與中部地區的黃帝部落為爭奪地盤打起來了。打仗時,九黎部落領袖蚩尤作彌天大霧,黃帝部落首領黃帝便造出一種車子來辨別方向,這車子就叫“指南車”。

磁鐵是做指南儀器最理想的材料。不過缺點也很多,如容易碎,在強烈震動下還會失去磁性,而且加工量也較大。大約在北宋後期(公元十一世紀),人們發現把鋼鐵在磁鐵上磨過以後也能帶上磁性,而且磁性還比較穩固。人們根據這個發現,開始製造人工磁鐵。有了人工磁鐵,指南儀器便有了一個大的改進。北宋的曾公亮和丁度編著的一部《武經總要》中說:行軍時讓老馬在前面帶路,或者用指南車、指南魚辨明方向。這裡說的“指南魚”,就是用人工磁鐵的鐵片剪成的,形狀象一條魚,浮在水面,靜止時,魚頭總是指向南方。另外,指南魚也有用木頭做的。先用木頭刻成魚狀,肚子挖空,裝上磁鐵,用蠟把肚口封好,再用一根針插進魚口,針頭露在外面,放在水中,不管怎樣撥動,針也總是指向南方的。

除了指南魚,還有指南龜,做法與木頭做的指南魚相近,只是把針插在尾部,又在龜腹挖一個小洞,頂在一根釘子上,可以轉動,一停下來,同樣會直指南方。

指南魚和指南龜使用和攜帶都方便,所以行軍、作戰、航海,以及陰雨天或黑夜,帶上它可以用來辨別方向。不過,這兩種東西當時都是玩具,並非是人們有意作為指南儀器用的。

在指南魚的啟示下,人們經過反覆研究、實踐、改進,又用人工磁鐵做成薄薄的針,這種針就是我們常說的指南針了。指南針的用法,根據北宋大科學家沈括的試驗,在他著的《夢溪筆談》一書中作了詳細的說明。他說,指南針一共有四種:一是用燈草串在針上,使針浮於水面,這樣針尖就會指示方向。這叫水浮法。不過,水面常會動盪,用起來不大準確。二是把針放在指甲上。這叫指甲旋定法。三是把針放在碗邊上。這叫碗唇旋定法。指甲旋定法和碗唇旋定法同樣能起指南的作用。不過指甲和碗唇都是光滑的,針在轉動時,容易滑下來,也有不便。四是用一些蠟塗在針的中部,粘上一根絲線,把針懸空起來,針尖也會指向南方。這叫縷旋法,或懸掛法、縷懸法。這第四種方法,與前三種方法比較,既不怕震動,也不會滑落,所以是最好的。

沈括還發現,針所指示的方向並不是正南的,要略為偏東一些。這是因為地球上的磁極不是正好在南北兩極,而是略為偏東的緣故。這叫“磁偏角”。據說十五世紀末哥侖布遠渡大西洋時,對“磁偏角”也有所察覺,但這時已經離宋代有四百多年之久了。可見,宋代磁學研究的水平是相當高的。

有了指南針,人們就不怕迷失方向了,尤其是給航海帶來極大的便利。據1119年北宋朱彧寫的《萍洲可談》一書中記載:當時海船上的水手在船隻出航期間,白天看太陽,夜晚看星星,遇到陰雨天就使用指南針。1123年,北宋的徐競出使朝鮮,也講到在船上使用指南針的事。北宋以後,人們又對指南針有所改進,開始使用羅盤。羅盤可以用銅做,也可以用木頭做。盤的四周刻有方位,針在盤的中央,與盤連成一體。使用時,只要把針對準盤上的正南方位,不論船朝哪個方向行駛,針都是對著南方的。

羅盤的使用,大大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宋朝時候,我國廣州、泉州、寧波、杭州等地,都成為當時貿易的大商埠,吸引了許多外國商人到中國來經商。不僅經濟得到了發展,文化交流也頻繁起來了。這樣,指南針也就十分自然地透過外國商人之手傳到國外。十二世紀,波斯(伊朗)和阿拉伯等國首先學習使用。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初又透過阿拉伯人把指南針的應用技術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