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兢敘事簡核,號良史,而晚節稍疏牾。此書蓋出其耄年之筆,故不能盡免滲漏。然太宗為一代令闢,其良法善政,嘉言微行,臚具是編,洵足以資法鑑。前代經筵進講,每多及之。故《中興書目》稱歷代寶傳,至今無闕。伏讀皇上《御製樂善堂集》,開卷首篇,即邀褒詠。千年舊籍,榮荷表章。則是書之有裨治道,亦概可見矣。書中之注,為元至順四年臨川戈直所作。又採唐柳芳,晉劉昫,宋宋祁、孫甫、歐陽修、曾鞏、司馬光、孫洙、範祖禹、馬存、朱黼、張九成、胡寅、呂祖謙、唐仲友、葉適、林之奇、真德秀、陳惇修、尹起莘、程奇及呂氏《通鑑精義》二十二家之說附之,名曰《集論》。吳澄、郭思貞皆為之序。直字伯敬,即澄之門人也。
△《渚宮舊事》·五卷、《補遺》·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一名《渚宮故事》,唐餘知古撰。其銜稱將仕郎守太子校書。裡貫則未詳也。
其書上起鬻熊,下迄唐代,所載皆荊楚之事,故題曰《渚宮》。渚宮名見《左氏傳》,《孔穎達疏》以為當郢都之南,蓋楚成王所建。樂史《太平寰宇記》則以為建自襄王。未詳何據也。書本十卷。《唐書·藝文志》著錄此本,惟存五卷,止於晉代。考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載《渚宮故事》十卷,則南宋之初,尚為完本。至陳振孫《書錄解題》所言,已與今本同。則宋、齊以下五卷,當佚於南宋之末。元陶宗儀《說郛》,節鈔此書十餘條,晉以後乃居其七。疑從類書引出,非尚見原本也。《唐書·藝文志》載此書,注曰:文宗時人。又載《漢上題襟集》十卷,注曰:段成式、溫庭筠、餘知古。則與段、溫二人同時倡和。此書皆記楚事,其為遊漢上時所作,更無疑義。陳氏以為後周人,已屬訛誤。《通考》引《讀書志》之文,並脫去“餘”字,竟題為唐知古撰,則謬彌甚矣。今仍其舊為五卷。其散見於他書者,別輯為《補遺》一卷,附錄於後焉。
△《東觀奏記》·三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唐裴庭裕撰。庭裕一作廷裕,字膺餘,聞喜人,官右補闕。其名見《新書·宰相世系表》,所謂裴氏東眷者也。王定保《摭言》,稱其乾寧中在內廷,文書敏捷,號下水船。其事蹟則無可考焉。其書專記宣宗一朝之事。前有《自序》,稱上自壽邸即位二年,監修國史丞相晉國公杜讓能,奏選碩學之士十五人,分修《三聖實錄》。以吏部侍郎柳玭、右補闕裴庭裕、左拾遺孫泰、駕部員外郎李允、太常博士鄭光庭專修《宣宗實錄》。自宣宗至今垂四十載,中原大亂,日曆、起居注不存一字。謹採耳目聞睹,撰成三卷,奏記於晉國公,藏之於閣,以備討論。蓋其在史局時所上監修稿本也。《序》末不署成書年月。考杜讓能以龍紀元年三月兼門下侍郎,十二月為司徒,景福元年守太尉,二年貶死。昭宗之二年,即大順元年。此《序》雲奏記於監國史晉國公,則當在大順、景福之間。其雲自宣宗至是垂四十年,蓋由大中以來約計之辭。若以宣宗末年計至光化初年始為四十載,則杜讓能之死已久,無從奏記矣。書中記事頗具首尾。司馬光作《通鑑》,多采其說,而亦不盡信之。蓋聞見所及,記近事者多確。恩怨未盡,記近事者亦多誣。自古而然,不但此書矣。
△《五代史闕文》·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宋王禹偁撰。禹偁字元之,鉅野人,太平興國八年進士,官至知黃州,事蹟具《宋史》本傳。是書前有《自序》,不著年月。考書中“周世宗遣使諭王峻”
一條,自注雲:使即故商州團練使羅守素也,嘗與臣言以下事蹟。是在由左司諫謫商州團練副使以後,其結銜稱翰林學士,則作於真宗之初。是時薛居正等《五代史》已成,疑作此以補其闕。然居正等書凡一百五十卷,而《序》稱臣讀《五代史》總三百六十卷,則似非指居正等所修也。晁公武《讀書志》曰:凡十七事。
此本《梁史》三事、《後唐史》七事、《晉史》一事,漢史二事、《周史》四事,與晁氏所記合。蓋猶舊本。王士禎《香祖筆記》曰:王元之《五代史闕文》僅一卷,而辨正精嚴,足正史官之謬。如辨“司空圖清真大節”一段,尤萬古公論,所繫非眇小也。如敘“莊宗三矢告廟”一段,文字淋漓慷慨,足為武皇父子寫生。
歐陽《五代史·伶官傳》全用之,遂成絕調。惟以張全義為亂世賊臣,深合《春秋》之義。而歐陽不取,於《全義傳》略無貶詞。蓋即舊史以成文耳。終當以元之為定論也云云。其推挹頗深。今考《五代史》,於朱全昱、張承業、王淑妃、許王從益、周世宗符皇后諸條,亦多采此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