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部分(3 / 4)

並詳及其興革得失之由,以著為鑑戒,蓋亦魚藻之義。《自序》謂悉考之國史、實錄寶訓、聖政等書,凡稗官小說,悉棄不取。今觀其臚陳故實,如絲聯繩貫,本末粲然,誠雜史中之最有典據者也。

△《太平治跡統類前集》·三十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宋彭百川撰。百川字叔融,眉山人。是書凡八十八門,皆宋代典故。《文獻通考》載《前集》四十卷,又《後集》三十三卷,載中興以後事。此本乃朱彝尊從焦竑家藏本抄傳,但有《前集》,不分卷數。又中間訛不勝乙。《彝尊跋》謂焦氏本卷帙次第,為裝訂者所亂。傭書人不知勘正,別用格紙抄錄,以致接處文理不屬。初,紹興中江少虞作《皇朝事實類苑》,李攸又作《皇朝事實》,與百川此書,皆分門隸事。少虞書採摭雖富,而俳諧瑣事,一一兼載,體例頗近小說。

攸書於典制特詳,記事頗略。惟此書於朝廷大政及諸臣事蹟,條分縷析,多可與史傳相參考。雖傳寫久訛,而規模終具。闕其斷爛之處,而取其可以考見端委者。

固與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均一代記載之林矣。

△《鹹淳遺事》·二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藝文志》不著錄。惟明《文淵閣書目》載有此書一冊。核其詞意,疑宋之故臣遺老為之也。其書於尊崇錫命諸政典,紀載頗詳,並備錄學士院所行制命之詞,而朝廷大政乃多闕略不載。或兵火之餘,收僅存之案牘,排比成編歟。然其遺聞瑣記,多史氏之所未備。雖識小之流,亦足以資考訂而明鑑戒也。考度宗鹹淳紀號盡於十年,而《永樂大典》載是書,自即位改元迄於八年而止。尚闕其後二年,不知何時散佚。其文字亦多脫誤,不盡可讀。以宋代遺編頗存舊事,外間絕無傳本,不可竟使之湮沒。謹釐訂其文,編為二卷,備史籍之一種焉。

△《大金吊伐錄》·四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其書紀金太祖太宗用兵克宋之事,故以“吊伐”命名。蓋薈萃故府之案籍,編次成帙者也。金、宋自海上之盟已通聘問,以天輔六年以前舊牘不存,故僅於卷首一條,略存起事梗概。自天輔七年交割燕雲,及天會三年四月再舉伐宋,五年廢宋立楚,所有國書、誓詔、冊表、文狀、指揮、牒檄之類,皆排比年月,具錄原文。迄康王南渡而止,首尾最為該貫。後復附以降封昏德公、重昏侯海濱詔書及所上各表,而終於劉豫建國之始末。所錄與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詳略互見,不識夢莘何以得之。考張端義《貴耳集》曰:“道君北狩,凡有小小吉凶喪祭節序,金主必有賜賚。一賜必要一謝表。整合一帙,刊在榷場中博易。四五十年,士大夫皆有之,餘曾見一本”云云。此書殆亦是類歟。然夢莘意存忌諱,未免多所刊削。獨此書全據舊文,不加增損。可以互校闕訛,補正史之所不逮,亦考古者所當參證也。《永樂大典》所載,未分篇目,不知原本凡幾卷。今詳加釐訂,析為四卷著於錄。

△《汝南遺事》·四卷(永樂大典本)

元王鶚撰。鶚字伯翼,東明人。金正大元年登進士第一。哀宗時為左右司員外郎。金亡降元,官至翰林學士承旨。事蹟具《元史》本傳。是編即隨哀宗在蔡州圍城所作,故以“汝南”命名。所記始天興二年六月,迄三年正月。隨日編載,有綱有目,共一百有七條。皆所身親目擊之事,故紀載最為詳確。其稱哀宗為“義宗”,則用息州行省所上諡也。《金史》《哀宗本紀》及《烏古論鎬》、《完顏仲德》、《張天綱》等傳皆全採用之,足徵其言皆實錄矣。鶚身事兩朝,不能抗西山之節。然本傳載其祭哀宗一事,猶有惓惓故主之心。其作是書,於喪亂流離,亦但有痛悼而無怨謗,較作《南燼錄》者猶未減焉。《自序》雲四卷。

《元史》本傳作二卷,蓋傳刻之訛。今仍從《自序》所言,編為四卷。

△《錢塘遺事》·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元劉一清撰。一清,臨安人,始末無可考。其書雖以錢塘為名,而實紀南宋一代之事。高、孝、光、寧四朝,所載頗略。理、度以後,敘錄最詳。大抵雜採宋人說部而成,故頗與《鶴林玉露》、《齊東野語》、《古杭雜記》諸書互相出入。雖時有詳略同異,亦往往錄其原文。如一卷“十里荷花”一條,二卷“辛幼安詞”一條、“韓平原”一條、“大字成犬”一條,皆採自《鶴林玉露》。既不著其書名,其中所載“餘謂”、“愚聞”及“餘亦作一篇”云云,皆因羅大經之自稱,不加刊削。遂使相隔七八十年,語如目睹,殊類於不去葛龔。又書中稱北兵,稱北朝憲宗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