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部分(2 / 4)

大衍》等三篇為類。疑本《發揮》之文,校刊者以卷帙相連,誤竄入《國名紀》也。泌《自序》謂:皇甫謐之《世紀》、譙周之《史考》、張愔之《系譜》、馬總之《通曆》、諸葛耽之《帝錄》、姚恭年之《歷帝紀》、小司馬之《補史》、劉恕之《通鑑外紀》,其學淺狹,不足取信。蘇轍《古史》,第發明索隱之舊,未為全書。因著是編。《餘論》之首釋名書之義,引《爾雅》訓路為大,所謂《路史》,蓋曰大史也。句下注文,題其子蘋所撰。核其詞義,與泌書詳略相補,似出一手,殆自注而嫁名於子歟。皇古之事,本為茫昧。泌多采緯書,已不足據。至於《太平經》、《洞神經》、《丹壺記》之類,皆道家依託之言,乃一一據為典要,殊不免龐雜之譏。《發揮》、《餘論》皆深斥佛教。而說易數篇,乃義取道家。其青陽遺珠一條,論大惑有九,以貪仙為材者之惑、諛物為不材之惑,尤為偏駁。

然引據浩博,文采瑰麗。劉勰《文心雕龍·正緯篇》曰:羲、農、軒、皞之源,山、瀆、鍾律之要,白魚赤烏之符,黃金、紫玉之瑞,事豐奇偉,詞富膏腴。無益經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後來詞人,採摭英華。泌之是書,殆於此類。至其《國名紀》、《發揮》、《餘論》,考證辨難,語多精核,亦頗有祛惑持正之論,固未可盡以好異斥矣。

△《契丹國志》·二十七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葉隆禮撰。隆禮,號漁林,嘉興人。淳祐七年進士。由建康府通判,歷官秘書丞。奉詔撰次遼事為此書。凡《帝紀》十二卷、《列傳》七卷、《晉降表宋遼誓書議書》一卷、《南北朝及諸國饋貢禮物數》一卷、《雜載地理及典章制度》二卷、《行程錄及諸雜記》四卷。錢曾《讀書敏求記》,稱其書法謹嚴,筆力詳贍,有良史風。而蘇天爵《三史質疑》則謂隆禮不及見國史,其說多得於傳聞,譏其失實甚多。今觀其書,大抵取前人紀載原文,分條採摘,排比成編。穆宗以前紀傳,則本之《資治通鑑》。穆宗以後紀傳及諸雜紀,則本之李燾《長編》等書。其《胡嶠陷北記》,則本之《歐史》。《四夷附錄》、《諸番記》及《達錫伊都》等傳,則本之洪皓《松漠記聞》。雜記則本之武圭《燕北雜記》。(案圭書今不傳,其言略見曾慥《類說》。)皆全襲其詞,無所更改。間有節錄,亦多失當。如《通鑑》載太祖始立為王事,上雲恃強不受代,故下雲七部求如約,今此書刪去不受代之文,則所謂如約者果何事乎?又《長編》載聖宗南侵事,雲天雄軍聞契丹至,闔城惶遽。契丹潛師城南,設伏狄相廟,遂南攻德清。王欽若遣將追擊,伏起,天雄兵不能進退,其情事甚明。今此書於闔城惶遽下即接伏起云云,而盡刪其潛師設伏之文,則所伏者果誰之兵乎?又《松漠記聞》載黃頭女真,金人每當出戰,皆令前驅。蓋洪皓所親見,其為金人,事甚明。今此書乃徑改金人為契丹,採入《遼志》,則益為顛倒事實矣。又《帝紀》中凡日食星變諸事,皆取《長編》所記,案年臚載。然遼、宋曆法不齊,朔閏往往互異。如聖宗開泰九年,遼二月置閏,宋十二月置閏,宋之七月,在遼當為八月。而此書仍依宋法書七月朔日食。此類亦俱失考。蓋隆禮生南渡後,距遼亡已久,北土載籍,江左亦罕流傳,僅據宋人所修史傳及諸說部抄撮而成,故本末不能悉具。蘇天爵所論,深中其失。錢曾蓋未之詳核也。特諸家目錄所載,若《遼庭須知》、《使遼圖鈔》、《北遼遺事》、《契丹疆宇圖》、《契丹事蹟》諸書,隆禮時尚未盡佚,故所錄亦頗有可據。如道宗壽隆紀年,此書實作“壽昌”,與《遼史》所遺碑刻之文併合,可以證《遼史》之誤。又《天祚紀》所載與金攻戰及兵馬漁獵諸事,較《遼史》紀志為詳,存之亦可備參考。惟其體例參差,書法顛舛。忽而內宋,則或稱遼帝,或稱國主;忽而內遼,則以宋帝年號分注遼帝年號之下。既自相矛盾。至楊承勳劫父叛君,蔑倫傷教,而取胡安國之謬說,以為變不失正,尤為無所別裁。又書為奉宋孝宗敕所撰,而所引安國說,乃稱安國之諡。於君前臣名之義,亦復有乖。今並仰遵聖訓,改正其訛,用以昭千古之大公,垂史冊之定論焉。

△《大金國志》·四十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舊本題宋宇文懋昭撰。前有端平元年《進書表》一通,自署淮西歸正人改授承事郎工部架閣,而不詳其裡貫。《表》中有“偷生淮浦,少讀父書”等語。亦不知其父何人也。書中取金太祖至哀宗九主一百十七年事蹟,裒集匯次。凡《紀》二十六卷、《開國功臣傳》一卷、《文學翰苑傳》二卷、《雜錄》三卷、《雜載制度》七卷、《許亢宗奉使行程錄》一卷。似是雜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