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2 / 4)

足重,亦因以表章大節,發潛德之幽光焉。

△《周易會通》·十四卷(內府藏本)

元董真卿撰。真卿字季真,鄱陽人。嘗受學於胡一桂。斯編實本一桂之《纂疏》而廣及諸家。初名曰《周易經傳集程朱解附錄纂注》。蓋其例編次伏羲、文王、周公之《經》而翼以孔子之《傳》,各為標目,使相統而不相雜。其無《經》可附之《傳》,則總附於六十四卦之後,是為《經傳》。又取程子之《傳》、朱子之《本義》夾註其下,是為《集解》。其程子《經》說、朱子《語錄》各續於《傳》之後,是為《附錄》。又取一桂纂疏而增以諸說,是為《纂注》。其後定名《會通》者,則以程《傳》用王弼本,《本義》用呂祖謙本,次第既不同,而或主義理,或主象佔,本旨復殊。先儒諸說,亦復見智見仁,各明一義,齗齗為門戶之爭。真卿以為諸家之《易》,途雖殊而歸則同,故兼搜博採,不主一說,務持象數、義理二家之平,即蘇軾、朱震、林慄之書為朱子所不取者,亦並錄焉。

視胡一桂排斥楊萬里《易傳》,不肯錄其一字者,所見之廣狹,謂之“青出於蘭”

可也。惟其變易《經》文,則不免失先儒謹嚴之意,可不必曲為之詞耳。

△《周易圖說》·二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元錢義方撰。義方字子宜,湖州人。嘗舉進士,其仕履則不可考矣。是書成於至正六年。上卷為圖者七,下卷為圖者二十。朱彝尊《經義考》作一卷,疑傳寫誤也。其說謂《河圖》為作《易》之本。《大傳》雲“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乃聖人即理推數,二者可以相通,故並言之,非謂作《易》兼取《洛書》。

又引朱子之說,謂圓圖有造作,且欲挈出方圖在圓圖之外。又謂“朱子《易本義》於先天、後天卦位必歸其說於邵子,似歉然有所未足。是以不揆其陋,而有所述”

云云。其說較他家為近理,然猶據陳摶以來相傳之圖書言之。其實《河圖》、《洛書》雖見經傳,而今之五十五點、四十五點兩圖,其為古之圖書與否,則經傳絕無顯證。援《左傳》有《三墳》,而謂即毛漸之書,援《周禮》有《連山》、《歸藏》,而謂即劉炫之書,考古者其疑之矣。且《繫辭》言《洛書》,不言即《九疇洪範》。言《九疇》,不言即《洛書》。盧辯注《大戴禮記》,始雲明堂九室法龜文,其說起於後周。阮逸偽作《關朗易傳》,因而述之。於是《洛書》之文始傳為四十五點,而《九疇》亦遂並於《易》。義方知《九疇》之非《易》,而不知《洛書》本非《九疇》,其辨猶為未審。至其謂自漢以來惟孟喜本《易緯稽覽圖》推《易》《離》、《坎》、《震》、《兌》各主一方,餘六十卦每卦主六日七分為有圖之始,寥寥千載,至陳摶始本《易》有“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因而重之”及“天地定位”等說,為橫、圓、大、小四圖,傳穆李以及邵子。又本“帝出乎震”之說,為《後天圓圖》,內《大橫圖》之卦為《否》、《泰》,反類方圖。則於因《易》而作《圖》,非因《圖》而作《易》。本末源流,粲然明白。不似他家務神其說,直以為古聖之製作,可謂獨識其真矣。其所演二十七圖,亦即因舊圖而變易之。奇偶之數,愈推愈有。人自為說,而其理皆通。譬之自古至今,弈無同局,固亦不妨存之以備一家焉。

△《周易爻變義蘊》·四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元陳應潤撰。應潤,天台人。始末未詳。《黃溍集》有是書《序》,稱其字曰“澤雲”。又稱其延祐間由黃岩文學起為郡曹掾,數年調明掾,至正乙酉調桐江賓幕。首卷應潤《自序》題“至正丙戌”(案《經義考》載此《序》,題至治丙戌。至治有壬戌無丙戌,干支不合。且黃溍《序》題至正丙戌,《序》中稱“延祐間餘丞寧海,又數年餘為越上鹽運,三年餘乞老金華”。溍延祐二年進士,下距至治壬戌僅六年,安有乞老之事?此必《經義考》刊版之訛,非此本傳寫之誤也。謹附訂於此),則是書成於桐江也。其書大旨謂義理玄妙之談,墮於老莊,先天諸圖雜以《參同契》爐火之說,皆非《易》之本旨。故其論八卦,惟據《說卦傳》“帝出乎震”一節,為八卦之正位,而以“天地定位”一節,邵氏指為先天方位者,定為八卦相錯之用。謂文王演《易》,必不顛倒伏羲之文,致相矛盾。其論太極、兩儀、四象,以天地為兩儀,以四方為四象,謂未分八卦,不應先有揲蓍之法,分陰、陽、太、少。周子無極、太極、二氣、五行之說,自是一家議論,不可釋《易》。蓋自宋以後,毅然破陳摶之學者,自應潤始。所注用王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