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朝黃元御撰。《難經》之出在《素問》之後,《靈樞》之前。故其中所引經文有今本所有載者(見滑壽《難經本義》)。然其文自三國以來不聞有所竄亂。
元御亦謂舊本有訛,復多所更定,均所謂我用我法也。
△《傷寒懸解》·十五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黃元御撰。是書大旨,謂漢張機因針灸刺法已亡,而著《傷寒論》以治外感之疾。其理則岐、黃、越人之理,其法則因岐、黃、越人之針刺而變通之。
立六經以治傷寒,從六氣也。制湯丸以療感傷,守五味也。凡《脈法》八十三章,《六經經證》以及入府傳藏之裡證誤行汗吐下之壞病三百六十八章,外感之類證汗吐下宜忌八十六章,共五百三十七章,合百十三方。自晉王叔和混熱病於傷寒,後來坊本雜出,又有傳經為熱,直中為寒之說,而傷寒亡矣,且簡編亦多失次。
因為解其《脈法》,詳其經絡,考其常變,辨其宜忌,凡舊文之訛亂者,悉為更定。末載駁正叔和序例一卷,以糾其失。其持論甚高。考《傷寒論》舊本經王叔和之編次,已亂其原次,元御以為錯簡,較為有據,與所改《素問》、《靈樞》、《難經》出自獨斷者不同。然果復張機之舊與否,亦別無佐證也。
△《傷寒說意》·十一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黃元御撰。元御既作《傷寒懸解》,謂論文簡奧,非讀者所能遽曉。乃會通大意,復著此書以開示初學之門徑。
△《金匱懸解》·二十二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黃元御撰。元御謂張機著《金匱玉函經》以治內傷雜病,大旨主於扶陽氣以為運化之本。自滋陰之說勝,而陽自陰升,陰由陽降之理迄無解者。因推明其意,以成此書。於四診九候之法,言之頗詳。
△《長沙藥解》·四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黃元御撰。張機《傷寒論》共一百十三方,《金匱玉函經》共一百七十五方,合二書所用之藥共一百六十種。元御各為分析排纂,以藥名藥性為綱,而以某方用此藥為目,各推其因證主療之意,頗為詳悉。然藥有藥之性味,此不易者也。用藥有用藥之經緯,此無定者也。此當論方,不當論藥。但云某方有此藥,為某證而用,某方有此藥,又為某證而用,是猶求之於筌蹄也。
△《圖注脈訣》·四卷、《附方》·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張世賢撰。是編因世傳王叔和《脈訣》而為之圖注。考晁公武《讀書志》曰,《脈經》十卷,晉王叔和撰。唐甘伯宗《名醫傳》曰,叔和,西晉高平人。
博通經方,精意診處,尤好著述。其書纂岐伯、華陀等論脈要訣而成,敘陰陽表裡,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氣口、神門,條十二經、二十四氣、奇經八脈、五臟、六腑、三焦、四時之痾,凡九十七篇。《讀書志》又曰,《脈訣》一卷,題曰王叔和撰,皆歌訣鄙淺之言,後人依託者,然最行於世云云。據此,則《脈經》為叔和作,《脈訣》出於偽撰。今《脈經》十卷,尚有明趙邸居敬堂所刊林億校本,知公武之言不誣。世賢不考,誤以《脈訣》為真叔和書而圖注之。根柢先謬,其他可不必問矣。書末附方一卷,皆因脈以用藥。然脈止七表八里九道,而病則變現無方,非二十四格所能盡。限以某脈某方,亦非圓通之論也。
△《杜天師了證歌》·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舊本題唐杜光庭撰。光庭字聖賓,晚自號東瀛子。括蒼人。應百篇舉不第,入天台山為道士。僖宗幸蜀,召見。賜紫衣,充麟德殿文章應制。王建據蜀,賜號廣成先生,除諫議大夫,進戶部侍郎,後歸老於青城山。此書題曰天師,據陶嶽《五代史補》,亦王建時所稱也。考光庭所著多神怪之談,不聞以醫顯,此書殆出偽託,其詞亦不類唐末五代人。錢曾《讀書敏求記》以為真出光庭,殊失鑑別。其注稱宋人高氏伍氏所作,而不題其名。後附《持脈備要論》三十篇,亦不知誰作,多引王叔和《脈訣》,而不知叔和有《脈經》,則北宋以後人矣。
△《瘡瘍經驗全書》·十三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舊本題宋竇漢卿撰。卷首署燕山竇漢卿。而申時行序乃稱漢卿合肥人,以瘍醫行於宋慶曆、祥符間,曾治太子疾愈,封為太師。所著有《竇太師全書》。其裔孫夢麟,亦工是術,因增訂付梓云云。考《宋史·藝文志》不載此書,僅有《竇太師子午流注》一卷,亦不詳竇為何名,疑其說出於附會。且其中治驗皆夢麟所自述,或即夢麟私撰,託之乃祖也。國朝康熙丁酉,歙人洪瞻巖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