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志》並列《五經算》為算經十書之一,與《周髀》共限一年習肄,及試士各舉一條為問,此書注端悉有臣淳風等謹案字。然則唐時算科之《五經算》即是書矣。是書世無傳本,惟散見於《永樂大典》中,雖割裂失次,尚屬完書。據淳風注,於《尚書》推定閏條自言其解釋之例,則知造端於此。又如《論語》千乘之國,周官蓋弓宇曲並用開方之術,詳於前而略於後。循其義例,以各經之敘推之,其舊第尚可以考見。謹依《唐·藝文志》所載之數,厘為上、下二卷,其中採摭經史,多唐以前舊本。
如引司馬彪《志序論》十二律各統一月,當月者各自為宮,今本《後漢志》統訛作終,月訛作日。革木之聲,今志訛作草木。陽下生陰,陰下生陽,始於黃鐘,終於仲呂,今志脫始於黃鐘四字。律為寸,於準為尺,律為分,於準為寸,下文承準寸言不盈者十之所得為分,今志脫律為分於準為寸二句。《禮記義疏》引志脫誤亦然。又兩引上生不得過黃鐘之濁,下生不得及黃鐘之清,申之日,是則上生不得過九寸,下生不得減四寸五分,與蔡邕《月令章句》謂黃鐘少宮管長四寸五分合。且足證中央土律中黃鐘之宮乃黃鐘清律,不得溷同於仲冬月律中黃鐘為最長之濁律。《呂氏春秋》,先制黃鐘之宮,次制十有二筒,亦黃鐘有清律之證。
今志作上生不得過黃鐘之清濁,下生不得及黃鐘之數,實因清字訛衍在上,後人改竄其下,揆諸律法,遂不可通。蓋是書不特為算家所不廢,實足以發明經史,核訂疑義,於考證之學尤為有功焉。
△《張邱建算經》·三卷(吏部侍郎王傑家藏本)
原本不題撰人時代。《唐志》載張邱建《算經》一卷,甄鸞注,則當在甄鸞之前。書首邱建自序引及夏侯陽、孫子之術,則當在夏侯陽之後也。《隋志》載此書作二卷。《唐志》一卷,甄鸞注外,別有李淳風注張邱建《算經》三卷。鄭樵《通志·藝文略》,張邱建《算經》二卷,又三卷,李淳風注。《宋·藝文志》、《中興書目》亦俱作三卷,則析為三卷自淳風始。此本乃毛晉汲古閣影抄宋槧,雲得之太倉王氏。首題漢中郡守前司隸甄鸞注經,朝議大夫行太史令上輕車都尉李淳風等奉敕註釋,算學博士劉孝孫撰細草。蓋猶北宋時秘書監趙彥若等校定刊行之本。其中稱術曰者,乃鸞所注。草曰者,孝孫所增。其細字夾註稱臣淳風等謹案者,不過十數處。蓋有疑則釋,非節節為之注也。其書體例皆設為問答,以參校而申明之,凡一百條。簡奧古質,頗類《九章》,與近術不同。而條理精密,實能深究古人之意,故唐代頒之算學,以為顓業。今詳加校勘,其上捲起自乘除之數,至第十二問為勾股測望,十三問為勾股和較,十四問為重勾股顛倒測望,十五問為臥勾股左右進退測望,此四問皆藉圖以明,舊本所無,今特依義補入。
自十六問以下皆取差分、和較、均輸參雜為目,間附以方圓冪積。至中卷之第六問,乃入商功,後復及貴賤、差分、倍半、衰分、方田諸術。惟弧矢一問原本不完,未可以他術增補,姑仍其闕。下卷首問失題,又細草下亦脫二十餘字,以有後文可據,謹為補足。其鹿垣倉三條,亦各為之圖,系諸原問之左,俾學者得以考見其端委焉。
△《緝古算經》·一卷(吏部侍郎王傑家藏本)
唐王孝通撰。其結銜稱通直郎太史丞。其始末未詳。惟《舊唐書·律曆志》“戊寅歷”條下有武德九年校歷人算曆博士臣王孝通題,蓋即其人也。是書一名《緝古算術》,《唐書·藝文志》、《崇文總目》俱稱李淳風注。今案此本卷首實題孝通撰並注,則《唐志》及《總目》為誤。又《宋志》作一卷,《唐志》、鄭樵《藝文略》俱作四卷,王應麟《玉海》謂今亡其三。案《孝通原表》稱二十術,檢勘書內條目相同,並無闕佚,不知應麟何所據而云然也。書中大旨,以《九章·商功篇》有平地役功受袤之術,其於上寬下狹窄,前高後卑,闕而不論,世人多不達其理。因於平地之餘,續狹斜之法。凡推朔夜半時月之所離者一術,推仰觀臺及羨道高廣袤者一術,推築堤授工上下廣及高袤不同者一術,推築龍尾堤者一術,推穿河授工斜正袤上廣及深並漘上廣不同者一術,推四郡輸粟窖上下廣袤餘郡別出入及窖深廣者一術,推亭倉上下方高者一術,推芻薨、圓囤者各一術,推方倉圓窖對待者五術,推勾股邊積互求者六術,共合二十術之數。中間每以人戶道里,大小遠近,及材物之輕重,工作之時日,乘除進退,參伍以得其法。
頗不以深淺為次第,故讀者或不能驟通。而卒篇以後,由源竟委,端緒足尋,洵為思極毫芒,曲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