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部分(1 / 4)

正條達,無剪紅刻翠之態。其《上金陵王荊公》詩,有“更張漢法新”句,原序所謂當熙豐間不能苟合於新法者,於此可見。蓋亦介立之士。其人足重,雖殘編斷簡,要不害其可傳。至澥當靖康中奏罷李綱宣撫西河,又受張邦昌偽命,墮其家聲。其集與山並刻,實為薰蕕同器。其不傳也,正亦不足惜矣。

△《元豐類稿》·五十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宋曾鞏撰。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嘉祐二年進士。官至中書舍人。事蹟具《宋史》本傳。鞏所作《元豐類稿》本五十卷,見於《郡齋讀書志》。韓維撰鞏神道碑,又載有《續稿》四十卷、《外集》十卷。《宋史》本傳亦同。至南渡後,《續稿》、《外集》已散佚不傳。開禧中,建昌郡守趙汝礪始得其本於鞏族孫氵維,闕誤頗多。乃同郡丞陳東合《續稿》、《外集》校定之,而刪其偽者,仍編定為四十卷,以符原數。元季兵燹,其本又亡。今所存者惟此五十卷而已。吳曾《能改齋漫錄》所載《懷友》一首,莊綽《雞肋編》所載《厄臺記》一首,高似孫《緯略》所載《實錄院謝賜硯紙筆墨表》一首,及世所傳《書魏鄭公傳後》諸佚文,見於《宋文鑑》、《宋文選》者,當即《外集》、《續稿》之文。故今悉不見集中也。今世所行凡有二本。一為明成化六年南豐知縣楊參所刊。前有元豐八年王震序,後有大德甲辰東平丁思敬序。又有年譜序二篇,無撰人姓名,而年譜已佚。蓋已非宋本之舊,其中舛謬尤多。一為國朝康熙中長洲顧崧齡所刊。

以宋本參較,補入第七卷中《水西亭書事》詩一首、第四十七卷中《太子賓客陳公神道碑銘》中闕文四百六十八字,頗為清整。然何焯《義門讀書記》中有《校正元豐類稿》五卷。其中有如《雜詩》五首之顛倒次序者,有如《會稽絕句》之妄增題目者,有如《寄鄆州邵資政詩》諸篇之脫落原注者。其他字句異同,不可殫舉。顧本尚未一一改正。今以顧本著錄,而以何本所點勘者補正其訛脫。較諸明刻,差為完善焉。

△《龍學文集》·十六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祖無擇撰。無擇字擇之,上蔡人。登進士第。歷官龍圖閣學士、知通進銀臺司。坐事謫忠正軍節度副使,移知信陽軍,卒。事蹟具《宋史》本傳。無擇受經於孫復,而文章則傳自穆修。世傳《穆參軍集》,即所編次。著作頗富,南渡後僅存十之二三。紹熙三年其曾孫袁州軍事判官行始裒為十卷。取無擇知陝府日,歐陽修《餞行》詩中“右掖文章煥星斗”語,名之曰《煥鬥集》。又採司馬光、梅堯臣等與無擇贈答之作,曰《名臣賢士詩文》,凡二卷。又輯無擇叔祖岊、叔起居舍人知制誥士衡、弟福建路提刑無頗等傳記敕書,及其侄知普州德恭詩三首,曰《家集》,凡四卷。皆附之於後。見第十六卷行所作《龍學始末》中。即此本也。惟每卷標目,別題《洛陽九老祖龍學文集》。蓋無擇分司西京時,與文彥博等九人為真率會,當時推為盛事。故行特舉之以為重。然諸家書目,緣是並稱《龍學文集》,而《煥鬥集》之名遂隱矣。集中詩一百二十三首、文四十二首。

詩下間注所作時地,頗為詳審。其中如《三教圓通堂》雲:“龍學時知制誥。”

《蔡州壺仙觀》雲:“龍學四月八日遊。”《九老》詩云:“英宗即位,龍學充契丹國信使。”皆不類無擇自注。其《詠震山岩彭徵君釣臺》一首注中,有“紹興己未雷轟石斷”之語。無擇尤不及見,殆行編次之時,以所聞補入歟?又《上安撫張擇端薦孫復、牛仲容書》注云:“初任齊州通判,居官十有一月,作此書。”

案《宋史》無擇傳,但紀其舉進士後歷知南康軍,而不言嘗判齊州。與注不符,蓋史偶闕漏也。無擇為文峭厲勁折,當風氣初變之時,足與尹洙相上下。雖流傳者少,而掇拾散亡,菁華猶未盡佚。至所附《家集》中如士衡之《西齋話》,記載宋初故事,多他書所未及,亦可以備考據焉。

△《宛陵集》·六十卷、《附錄》·一卷(內府藏本)

宋梅堯臣撰。堯臣字聖俞,宣城人。官屯田都官員外郎。事蹟具《宋史》本傳。其詩初為謝景初所輯,僅十卷。歐陽修得其遺稿增並之,亦止十五卷。其增至五十九卷,又他文賦一卷者,未詳何人所編。陳振孫《書錄解題》謂即景初舊本,修為作序者,未詳考修序文也。《通考》載正集六十卷,又有外集十卷。此本為明姜奇芳所刊,卷數與《通考》合,惟無外集。只有《補遺》三篇,及贈答詩文、墓誌一卷,亦不知何人所附。陳振孫謂外集多與正集復出,或後人刪汰重複,故所錄者止此耶。宋初詩文,尚沿唐末五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