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部分(1 / 4)

幕成鈐叮�煌揭鄖逍縷駟任�ぁ�

文格衝澹和平,具有高致,亦復似其為人。雖博大不及元好問,抑亦其亞矣。詩末間有注語,序不言何人所加,無可考證。今仍舊本錄之,而注者姓名則姑闕焉。

△《遺山集》·四十卷、《附錄》·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金元好問撰。好問字裕之,秀容人,登興定五年進士,歷內鄉令。天興中除左司都事,轉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事蹟具《金史·文藝傳》。是集凡詩十四卷、文二十六卷,為明儲巏家藏本。弘治戊午,沁州李翰為刊版以行。

前有李冶、徐世隆二《序》,末有王鶚、杜仁杰二《跋》。集末《附錄》一卷,則儲巏所裒輯也。好問才雄學贍,金、元之際,屹然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詩存史,去取尚不盡精。至所自作,則興象深邃,風格遒上,無宋南渡末江湖諸人之習,亦無江西流派生拗粗獷之失。至古文繩尺嚴密,眾體悉備,而碑版志銘諸作尤為具有法度。晚年嘗以史筆自任,構野史亭,採金源君臣遺言往行,裒輯紀錄至百餘萬言。今《壬辰雜編》諸書雖已無傳,而元人纂修《金史》多本所著,故於“三史”中獨稱完善,亦可知其著述之有裨實用矣。

△《湛然居士集》·十四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元耶律楚材撰。楚材字晉卿,遼東丹王八世孫,金尚書右丞履之子。從太祖平定四方,太宗時官至中書令。至順元年追封廣寧王,諡文正。事蹟具《元史》本傳。耶律或作移刺,蓋譯語之訛。焦竑《經籍志》以為兩人,非也。是集所載詩為多,惟第八卷、第十三卷、十四卷稍以書、序、碑、記錯雜其中,編次殊無體例,疑傳寫者亂之。史稱其旁通天文、地理、術數及二氏、醫卜之說,宜其多有發揮。而文止於斯,不敵詩之三四,意者尚有佚遺歟。然十四卷之數與諸家著錄皆符。或經國之暇,惟以吟詠寄意,未嘗留意於文筆也。王士禎《池北偶談》摘錄其《贈李郡王筆》、《寄平陽潤老》、《和陳秀玉韻》、《贈富察元帥河中》、《遊西園》、《壬午元旦》諸詩,以為頗有風味,而稱其集多禪悅之說。考僧行秀所作《集序》,稱楚材年二十七,受顯訣於萬松,盡棄宿學。其耽玩佛經,蓋亦出於素習。平水王鄰則曰“按元裕之《中州集》,載右相文獻公詩,又稱趙閒閒為吾道主盟,李屏山為中州豪傑,知晉卿學問淵源有自來矣。故旁通詣極,而要以儒者為歸”云云。今觀其詩,語皆本色。惟意所如,不以研煉為工。雖時時出入內典,而大旨必歸於風教。鄰之所云,殆為能得其真矣。

△《藏春集》·六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劉秉忠撰。秉忠有《玉尺經》,已著錄。秉忠博覽好學,尤邃於《易》,凡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無不精通。故術數家言多託之以行世,往往不可盡信。至其所著文集,見於本傳者十卷。今此本只六卷,乃明處州知府馬偉所刊。前五卷為各體詩,末一卷為附錄誥敕、志文、行狀,而不及所著雜文。故秉忠所上《萬言書》及其他奏疏見於本傳者,概闕焉。蓋文已佚而僅存其詩,故卷目多寡與本傳不合也。秉忠起自緇流,身參佐命,與明道衍事頗同。

然道衍首構逆謀,獲罪名教。而秉忠則從容啟沃,以典章禮樂為先務,卒開一代治平。其人品相去懸絕,故所作大都平正通達,無噍殺之音。史稱其詩蕭散閒澹,類其為人。雖推之稍過,然如小詩中“鳴鳩喚住西山雨,桑葉如雲麥始華”之類,亦未嘗不時露風致也。

△《淮陽集》·一卷、附錄《詩餘》·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張弘範撰。弘範字仲疇,易州定興人,汝南忠武王柔之第九子也。官至鎮國上將軍、蒙古漢軍都元帥。將兵入閩、廣,滅宋於厓山。師還而卒,累贈太師淮陽王,諡憲武。事蹟具《元史》本傳。其遺詩一百二十篇、詞三十餘篇,燕山王氏嘗刻之敬義堂,廬陵鄧光薦為之序。光薦即宋禮部侍郎,弘範南征時被獲不屈,因命其子珪事以為師者也。後其曾孫監察御史旭重刊。明正德中,公安知縣周鉞又重刊之。此本即從鉞刻傳錄,蓋猶舊帙。弘範嘗從學於郝經,頗留心儒術。

其詩皆五七言近體,雖頗沿南宋末派,然大抵爽朗可誦。其中如“中酒未醒過似病,搜詩不得勝如愁”,置之《江湖集》中不辨也。以元勳世胄,宣力疆場,用餘力從事於吟詠,亦無愧於曹景宗之賦競病矣。

△《陵川集》·三十九卷、《附錄》·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郝經撰。經有《續後漢書》,已著錄。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