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部分(1 / 4)

△《羽庭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元劉仁本撰。仁本字德元,天台人。以進士乙科歷官溫州路總管,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時方國珍據有溫、臺,招延諸郡士大夫,仁本入其幕中,參預謀議。

國珍歲治海舟,輸江淮之粟於大都,仁本實司其事。其所署省郎官,蓋即元所授。

故集中諸作,大都感慨阽危,眷懷王室。其從國珍,蓋欲借其力以有為,徐圖興復,亦如羅隱之仕吳越,實心不忘唐。觀其《贈李員外自集慶回河南詩》雲:“漢兵早已定中華,孫述猶鳴井底蛙。”於明祖顯然指斥,其志可知。厥後國珍兵敗,仁本就擒,抗節不撓,至鞭背潰爛而死。則仁本終始元人,未嘗一日入明。

《永樂大典》題曰“國朝劉仁本”,非其實也。仁本學問淹雅,工於吟詠,多與趙俶、謝理、朱右等唱和。嘗治兵餘姚,作雩詠亭於龍泉左麓,彷彿蘭亭景物。

集一時文士,修禊賦詩,自為之序。其文雖不見於集中,而石刻今日猶存。文采風流,可以想見。故所作皆清雋絕俗,不染塵氛。其序記諸篇,述方國珍與察罕通使,及歲漕大都諸事,多記傳所不載,亦可補史闕。原本久佚,謹就《永樂大典》所載,以類編次,厘為詩四卷、文二卷。仍改題曰“元劉仁本”,以存其真焉。

△《不繫舟漁集》·十五卷、附錄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陳高撰。高字子上,溫州平陽人。至正十四年進士。授慶元路錄事。未三年,輒自免去。平陽陷,棄妻子往來閩、浙間,自號“不繫舟漁者”。至正十六年,浮海過山東,謁河南王庫庫特穆爾於懷慶,密論江南虛實。庫庫特穆爾欲官之,會疾作卒。蓋當國祚阽危,猶力謀匡復。明太祖稱王保保真男子(即庫庫特穆爾)。如高者,事雖不就,其志亦不愧王保保矣。不但詩之足傳也。明洪武初,蘇伯衡訪其遺集,釐定成編,題曰《子上存稿》。此本題《不繫舟漁集》,不知何人所改,文格頗雅潔。詩惟七言古體不擅場,絕句亦不甚經意。其五言古體,源出陶潛;近體律詩,格從杜甫。面目稍別,而神思不遠,亦元季之錚錚者矣。

元又有嘉定僧祖柏,其詩亦名《不繫舟集》,見顧嗣立《元詩選》。集中有《題倪瓚芝秀圖詩》,蓋與高同時,然其詩不及高遠甚。今未見其本。以集名相亂,附著其異於此,庶來者無疑焉。

△《居竹軒集》·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成廷珪撰。廷珪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禮執,揚州人。好學不求仕進,惟以吟詠自娛。奉母居市廛,植竹庭院間,頗有山林意趣。因扁其燕息之所曰“居竹軒”。晚遭世亂,避地吳中,蹤跡多在松江。故集中有《欲卜居海上》之作。後竟沒於雲間,其年蓋已七十餘矣。此集乃其友郜肅、劉欽搜輯遺稿所刊也。

廷珪與河東張翥為忘年交,其詩音律體制,多得法於翥,而聲價亦與翥相亞。觀詩中所載酬答者,如楊維禎、危素、楊基、李黼、餘闕、張雨、倪瓚,皆一代勝流。而黼與闕之忠義,瓚之孤僻,尤非標榜聲氣之輩。其傾倒於廷珪,必有所以取之矣。劉欽稱廷珪“五言務自然,不事雕劌。七言律最為工深,合唐人之體”。

今觀其七言古詩,亦頗遒麗。惟五言古詩竟無一篇,似不應全卷遺佚。或自知此體不擅長,遂不復作,亦如宋無之《翠寒集》歟。

△《句曲外史集》·三卷、《補遺》·三卷、《集外詩》·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張雨撰。雨有《元品錄》,已著錄。其平生詩文,嘗手錄成帙,然當時未及刊版。故零縑斷素,賞鑑家多傳其墨跡,而集則無傳。明成化間,姚綬始購得其稿。嘉靖甲午,陳應符始厘為三卷,校讎付刊,而以劉基所作墓誌、姚綬所作小傳附之。崇禎中,常熟毛晉復取烏程閔元衢所錄佚詩,為《補遺》三卷,附以同時酬贈之作。晉又與甥馮武搜得雨《集外詩》若干首,續刻於後。仍以徐世達原《序》冠於簡端者,即此本也。雨詩文豪邁灑落,體格遒上。早年及識趙孟睿�砟曖碳凹�哞丁⒐稅㈢�⒀釵�澹�屑淙纈菁�⒎稐Z、袁桷、黃溍諸人,皆以方外之交,深相投契。故耳濡目染,具有典型。雖託跡黃冠,而談藝之家位置於文士之列,不復以異教視之,厥有由矣。

△《僑吳集》·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鄭元祐撰。元祐有《遂昌雜錄》,已著錄。元祐家本遂昌,徙於錢塘。而流寓平江凡四十年,為時最久,故其集名以“僑吳”。實則杭州所作亦在其內,蓋從其多者言之也。集本其晚年所定,以授謝徽。今此本後有弘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