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汪晫撰。晫所編《曾子》,已著錄。是集題曰“康範”者,真德秀參知政事時,屬績溪令李遇求晫言行之實,將薦於朝。會德秀卒,未果,後晫亦卒,遇私諡之曰“康範”,因以名集也。末有晫三世孫夢鬥跋語,稱“其詩詞共七十首。其餘雜著,亦嘗編輯得二十篇。並《靜觀常語》三十餘卷,亡於兵火。惟詩詞草本僅存”云云。蓋掇拾於殘毀之餘,已非其完帙,故所存僅此集。
後又有《康範續錄》,載夢鬥進晫所編《曾子》、《子思子全書》表及《褒贈通直郎指揮》二篇。又有《康範實錄》,載行狀、銘誄之類,蓋仿李翱文集所作《皇考實錄》之例。(案自六朝以後,實錄已為國史之尊名,臣庶不應僣擬,已駁正於李翱集條下,茲不具論。)又有附錄外集,載諸名賢與其先世酬唱題贈之作,皆後人所續輯也。是集及夢鬥《北遊集》舊本,合題曰《西園遺稿》。西園蓋其先世監簿琛別業,蘇轍有《題汪文通豁然亭》詩,即在其地。今以二人相距三世,本各為一集,故仍分著於錄。而附存其改題之總名於此焉。
△《清獻集》·二十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杜範撰。範字成己,黃岩人。嘉定元年進士。淳祐中官至右丞相,清獻其諡也。事蹟具《宋史》本傳。史載範所著古律詩五卷,今此本四卷。又雜文六卷,今此本亦四卷。又奏稿十卷,今此本十卷,又多書劄一卷。又外製三卷、進故事五卷、經筵講義三卷,今此本俱不載,而有行狀、本傳、祠記等一卷,列於卷首。
共為二十卷。蓋後人重輯之本,非其舊矣。範有公輔才,正色立朝,議論鯁切。
其為御史時,累劾李鳴復等行賄交結之罪,鳴復卒以去位。其守寧國還朝時,又極陳內憂外患之交迫,而勸理宗以屏聲色、遠邪佞,言多切摯。及其為相,前後所上五事及十二事,無不深中時弊。雖在位未久而沒,不能大有所匡正,然奏疏之見於集者,大都悱惻懇到,足以徵其忠愛之忱矣。
△《鶴林集》·四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吳泳撰。泳字叔永,潼川人。嘉定元年進士。理宗朝歷官起居舍人,兼直學士院,權刑部尚書。終寶章閣學士,知泉州。事蹟具《宋史》本傳。史稱所著有《鶴林集》,而不詳卷數。《藝文志》亦不著錄。惟《永樂大典》各韻中,頗散見其詩文。謹裒輯編次,釐為四十卷。放佚之餘,篇什尚夥,亦可見其著作之富矣。泳當南宋末造,正權奸在位,國勢日蹙之時,獨能正色昌言,力折史彌遠之鋒,無所回屈。可謂古之遺直。至當時邊防廢弛,泳於山川阸塞,籌畫了如,慷慨敷陳,悉中窾要。本傳所載諸疏,簡略未詳。今以本集考之,如紹定二年上《西陲八議》。五年疏四失三憂及《保蜀三策》。端平二年言元兵先通川路,後會江南,不可不固上流。三年乞預儲蜀帥,又陳《壞蜀四證》及《救蜀五策》。
大抵於四川形勢言之最晰。良由南宋以蜀為後戶,於形勢最為衝要。泳又蜀人,深知地利。故所言切中窾會,非揣摩臆斷者比,實可以補史所未備。其他章疏表奏,明辨駿發,亦頗有眉山蘇氏之風。在西蜀文字中,繼魏了翁《鶴山集》後,固無多讓也。
△《東澗集》·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許應龍撰。應龍字恭甫,閩縣人。嘉定元年進士第。調汀州教授。累遷國子司業祭酒,權直舍人學士二院。官至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提舉洞霄宮。
事蹟具《宋史》本傳。其集則不見於《藝文志》,原書卷目已不可考。明錢溥編次《秘閣書目》,亦不載其名。則明初已散佚矣。惟《永樂大典》頗散見其詩文,抄撮排綴,各體粗備,而制誥一類尤繁。蓋應龍在理宗時,歷掌內外製,嘗以日昃拜命,夜半宣鎖,不二鼓而草三麻,人服其敏。史稱鄭清之、喬行簡罷相制,皆應龍所草,帝極稱其善。今二制並在集中,典雅嚴重,實能得代言之體。其他亦多深厚簡切。而於當時宰執將帥、侍從諸臣、姓名官爵、遷轉拜罷、紀傳所未詳者,尤可藉以徵信,於考史尤為有裨。又應龍於經濟幹略,深所究心。其知潮州,屬劇盜逼境,隨機扞禦,諸寇悉平。治潮政績,與李宗勉治臺齊名。及為兵部尚書,值喬行簡行秤提楮幣之法,民間不便。應龍奏罷之。今其劄子亦具存集內。大抵疏通暢達,切中事情,務為有用之言,非篆刻為文者可比。雖其格力稍弱,然舂容和雅,能不失先正典型。在南宋館閣之中,亦可稱一作手矣。謹以類裒次,釐為十有四卷。著之於錄,俾不致泯沒於後焉。
△《方是間居士小稿》·二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宋劉學箕